新南向成效遭批空洞?這一切不妨先從一張身分證的故事看起

新南向

「在東南亞,還是很多人不知道台灣啊,我遇到最多的狀況是,被問來自哪裡,回答Taiwan後,對方卻接『喔,Thailand』,然後還得糾正他們。」談起新南向政策所面臨問題,一家經營東協市場已40多年的中小企業主管這番話,或許值得思考。

近兩年,新南向成為響亮的口號,但說起成效卻始終虛無飄渺,根據多家早已南進的中小企業說法,除了中國政治因素外,最大阻力其實是當地民眾多半對台灣感到陌生,甚至是缺乏認同感。

台北商業大學東協經營管理研究中心執行長李三財本身是新住民,也因為較早投入推廣東南亞語文教育,身旁不乏相關國家的友人。

他認為,政府想拓展新南向商機,其實應該從底層做起,「最基礎的思維就是,我們應該善待那些國家在台灣的新住民。藉由這樣友善的互動,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都只是表面功夫,甚至看起來還會讓人感到有點諷刺。」

去醫院急著調病歷,新住民卻被要求自己來

「記得我剛拿到身分證時很開心,從註銷居留證到領身分證,一個小時就搞定了。但我沒想到的是,後面竟然還有沒完沒了的事情,……」他以自己為例,原來新住民領到身分證後,居留證與身分證的資料並不會直接連結,所以過去用居留證申請的事物都要重新登記,否則一切服務將被暫時凍結,而對此狀況,自己從未收到任何來自官方的友善提醒。

「我的問題是,在我領身分證的時候,政府為什麼不能主動跟我說後續要處理的事情呢?像房屋所有權狀、保險如何變更身分證明文件,甚至如何獲得健保身分等。如果今天不是我,而是經濟狀況比較辛苦的人,是不是要請假去跑流程,還有中文不好的人,那不都是困擾嗎?我們幾十萬新住民都這樣不被尊重,……」他說。

「更誇張的是,我去台大醫院看醫生,急著要調病歷,結果還被要求自己去某個檔案室調資料,這多諷刺啊,我甚至不知道未來有哪些東西必須換,……」李三財建議,政府在新住民領取身分證時,至少要附上一張後續作業的指南,更理想的狀況是讓資料自動串連、更新,「政府可能會說『你可以上網查』,但以人為本,這不是基本的嗎?」

「我的意思是,你要對待人家國民好,才有資格跟人家談交朋友,如果你對人家的家人都不好,怎麼可能期望人家把你當兄弟?新移民在台灣受到怎樣的對待,回去都會跟家人說的。我們應該要讓人家對台灣的印象先改善。」李三財如此分析新南向政策目前的困境。

僑生、新住民當人才,不該只被看作一種數字

值得一提的還有,12年國教新課綱將於2019年上路,新住民語被列入國小必選課程之一,不過近期卻傳出東南亞師資面臨嚴重不足的窘境。對此,身兼金甌女中亞洲語文中心主任的李三財也有話要說。

他認為,政府要推新南向,其實不妨先善用在台僑生、新住民這些既有人才,設法從中選拔培育成師資,「政府應該成立一個小組,和這些僑生做連結,不要只把他們當成一種統計數字看待,而是人才。但這方面我都沒看見。」

此外,他也指出,由於公立學校必須按照規定走,所以在實務上,聘請東南亞師資都面臨著很大的困境,「像新竹那邊找我推薦老師,我推薦了,但老師都不願意去。因為他們多半是兼職,外面鐘點費的行情是每小時五六百元,公立學校鐘點費只能付三四百元,交通費還得老師自行吸收。」

他建議,政府要拼新南向,除鼓勵公立大學、社區大學開課外,還必須廣泛、公平地提供補助,「現在的情況就是,因為沒補助,各學校必須看學生人數才開課,如果政府有補助講師費,也許開課門檻就可以降低,本來要8人才能開課的,未來可能只要4個人就可以開。」

針對新南向國家的語言繁多,李三財也分析,若時間、資源有限,政府其實可以先推廣越南、印尼兩國語言,「因為越南和中文有部分語言是相近的,且越南的外配人口也最多,而印尼是因為拼音系統。相較之下,其他語言都要學文字,要重頭來,像緬甸文,完全是一般台灣人看不懂的文字。」

「關懷新住民,政府應該轉為輔導的立場,不是過去監督管理立場,……」整體而言,李三財認為,台灣如果要透過國民外交拓展新南向市場,政府除善用僑生、新住民等人才外,或許也可以增加各單位的新住民約聘雇人員名額,「這樣不只照顧到新住民家庭,讓新住民去服務新住民也更溫馨。事實上,只有新住民才最了解新住民在生活上的各種困擾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