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怎麼做?不靠政府 NGO帶領貧童越過絕望、找回希望

國際

「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希望讓越南人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幫助越南人。」自1998年起,至善基金會開啟了「貧童助學計畫」,如今走過了20個年頭,從最初的中越廣治省,擴及到順化省、廣平省、河靜省、義安省、廣義省等等6個省分,認養了7000多個孩子。不少曾受惠於助學計畫的孩子,如今也已長大成人,讓愛繼續綿延永世。

飲水思源,受過幫助的孩子回來了

「我們相信,教育的力量才能幫助這些孩子翻轉自己的命運。」談到助學計畫,至善基金會董事長袁立德這麼說。

在越南,孩子都需接受國小5年、中學4年的九年義務教育,國小學費免費,僅需繳納學雜費、保險費、教科書費用等等雜支。但即使學費免費,國小學童念書一年所需的金額約2000到3000元,而越南中部多數農村家庭的平均月收入約台幣3000元,對一般家庭而言已有些吃力,更別說其他一個月收入不到600元台幣的弱勢家庭,即使有學生家庭因繳不起學雜費而輟學,地方政府也無能為力。

現年27歲的團文勇(阿勇)就是一個例子。

阿勇自幼喪父,唯二的家人─媽媽以及哥哥皆患有精神疾病,由於媽媽身染疾病,平時只能去鄰居家打打零工,換點白米來吃。在阿勇小學三年級時,家裡經濟面臨崩潰,正當阿勇想休學、開始工作以支撐家中支出時,至善支應了阿勇的部分學雜費,提供助學金,讓阿勇可以吃得稍微飽一點,能夠繼續念書、繼續吸收知識。「當家裡狀況真的撐不下去時,至善出現了,才有現在的我。」至善的民間扶養人一路給予了阿勇14年的助學金。

曾受基金會援助的阿勇現已長大成人,成家立業。(圖片來源/至善基金會提供)

現在的阿勇,創立了一間小公司,用自己掙來的錢改善家境,也讓30多位和他擁有相似背景的員工有一份薪水可以養家。除此之外,阿勇也回過頭成為至善兒童基金會的扶養人,幫助許多家境貧困的孩子繼續讀書,給這些孩子一個機會,翻轉自己的人生。「我希望能以微薄的力量,報答我的認養人這10幾年來的恩情。」如今至善越南工作站中40餘位的扶養人中,至少有10人是幼時曾接受過至善援助的孩子。

從絕望變希望,書籍改變貧童世界

國小以上學童的助學計畫之外,至善也發起學齡前幼兒照護計畫,建起了幼兒園,希望在父母外出工作時,孩子們也能在一個安全的環境,放心長大。至善在越南提供的服務還不只如此,最一開始,至善基金會起源於醫療計畫,一些身染重症的孩子,連吃飽都是一個問題,更別論就醫。有鑑於此,至善便提供醫療救助基金,讓這些孩子絕望的人生可以重新看見希望。

但無論是助學計畫、還是醫療計畫,都以認養為主,擴展的能量有限。至善越南順化站主任黃仲始看見更多可能,由下而上發起了閱讀計畫。2008年起,至善在越南中部5省160間小學佈建了閱覽室,讓孩子可以從小培養閱讀的興趣,10年來共計有5萬6千名學童受惠。

即使閱覽室裡充滿的孩子的嘻鬧聲,一名男孩全然不為所動,專注地看著地理繪本。(攝影/薛如真)

不過,在越南無論是一般家庭、還是學校教師,對於「閱讀」的重視仍相當不足。

根據統計,2013年時每位越南人每年平均僅閱讀0.8本書。即使有喜歡讀書的孩子,也沒有一個好的環境讓這些孩子延續對閱讀的愛。黃仲始提到「過去小學裡只有小小的圖書室,資源相當不足,一個小女孩因為沒錢買書,只能偷偷摸摸地把書拿走,事後被發現竟被綑綁起來被迫拿著『我是偷書賊』的牌子,還被張貼到社群網站,而那本書的價格,僅僅1美元。」

閱覽室建成以前,學生只能把書放在小小的格子裡。(攝影/薛如真)

即使有了書本和閱覽室等硬體設備,培養閱讀習慣從來就不是放幾本書進去就好,最基本還要讓當地教師願意額外付出心力,構思課程讓孩子們可以愛上閱讀。

「建一間閱覽室沒什麼難的,只要15萬台幣,難是難在培養師資、發展課程。」黃仲始表示,基金會光是說服當地老師、培養觀念,就花費了5年的時間辦活動,最終才被接受,願意參與整個閱讀計畫。「順化的孩子和河內不同,比較害羞、看到外人也會躲,但開始閱讀後,他們都自信了起來。」看到孩子們的改變,老師們無不洋溢著笑容。

印象不只移工、外配,更多越南人感謝台灣的愛

「新南向以前是0,現在是1,即使資源不多,但還是有在改變。」此次的閱讀計畫中,外交部挹注了160萬台幣的資金,協助佈建12間的閱覽室,對外交部終於有所行動,至善基金會執行長洪智杰感嘆地說。

位在福錄縣的祿持國小閱覽室落成,是台灣外交部挹注閱讀計畫中12所學校的其中之一。(攝影/薛如真)

蔡政府強力推動新南向計畫,也投注了不少資金希望能夠強化與東協10國、南亞6國以及紐澳等鄰近國家的外交關係。

綜觀目前新南向計畫的政策走向,主要仍以經貿合作、人才交流為主要目的。對此,駐越南台北辦事處代表石瑞琦表示,公共工程、以及人道關懷等等部分,也是新南向政策中重要的一環,總統蔡英文先前拍板定案的1000億專案融資資金除用於友邦國家外,也包含像越南這些新南向政策國家。

「過去越南人對台灣的印象,無非就是台商、勞工、新娘,要的是越南的人力,但現在更多越南人感受到的是來自台灣的愛心。」相較政府單位,民間非政府組織更能夠深入當地,了解在地人的需求,即使計畫不大,但大多能做的精緻。

至善基金會企宣部部員顏瓊玉提到,至善深耕越南這20年來,都沒得到過政府官方的關心,這是「第一次」和外交部合作。過去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蕭新煌曾強調,台灣有30個NGO組織活躍於東南亞國家,呼籲政府應更重視民間力量,新南向也可以從民間做起,讓當地人更加「有感」。

曾接受援助的小雲(圖中)現已有工作能力,帶著自己繡的「感恩台灣」旗幟,感謝來自台灣的善心。(圖片來源/至善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