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台商自營工業區 面對中國政府支持工業區的挑戰

新南向政策

距離越南邊界僅6公里的地方,有塊300公頃左右的地,裡邊有著30多家大型廠商,養活30000多名勞工,那是柬埔寨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曼哈頓經濟特區,從12年前的填土造路,到今年才剛拉完的10公里電線,全由台商一手包辦。

曼哈頓國際便是為了特區而成立的一家公司,副總李政釗在當地負責招商,成天為了「售後服務」周旋在廠商與政府之間,對於當地勞資問題、官場文化都有不少觀察與心得。他形容,若對照台灣的機關,自家公司就像是類南科管理局,「如果遇到罷工問題,我們還要陪柬埔寨政府一起進去,……」

雖然做的事情像官方,服務對象也不乏台商,但這家公司背後其實沒有任何台灣官方的支持。李政釗分析,各國都在拼南向,相較於中國政府的介入,台灣官方顯得無力可施,台商在當地也只好散兵打架,「說到競爭力,其實各國企業在當地的稅費優惠都差不多,但是中國政府比較有能力介入協商、替企業爭取權益,也因為有國家的資金在背後幫助,中國的供應鏈很快就可以被帶到當地。」

中台經濟特區比拼,敵不過李克強站台撒錢

其中,曼哈頓經濟特區的對大對手──西哈努克經濟特區──便是一例,「那個特區是紅豆集團在負責營運,它背後就是江蘇省政府,這兩天,李克強(中國國務院總理)才代表官方去簽備忘錄。」李政釗坦言壓力很大,因為中國已承諾要出資建設一條從金邊到西哈努克的高速公路,未來還要搭建鐵路,「你要想,李克強到那個地方代表什麼意思?今年又是中柬建交60周年……」

「倒不是說因為這樣就可以拿到更好的優惠,中國政府可能也沒辦法要求柬埔寨官方給陸資企業特權。」李政釗認為,政府要協助企業打入海外,只有兩件事情可做,首先是打造群聚,再者是協助企業解決問題,彼此則是相互關聯,「以同樣經營經濟特區來講,一個是有問題靠我們自己去溝通,另一個是中國官方在背後會幫忙解決。如果你是第三方,你會選擇哪一個進駐?最後整個產業都會往一個地方集中,變成一種群聚。」

此外,在金融機構方面,台灣的銀行在柬埔寨有7個分行或子行,中國只有4個,其實並不遜色,但對於自己國內企業的支持度卻天差地遠。李政釗指出,依中國目前政策,銀行對海外投資採「外貸内保」,利息按國內標準,相較之下,台灣的銀行多半民營化,不再擔負國家推動政策的任務,在海外的放貸上,多傾向海外資產在地擔保,依在地利率放貸。

「這些銀行到當地之後,剛開始都很苦,後面才賺錢,但如果你去問他,獲利比例大概有七八成來自當地。簡單說,他們去那邊根本不是做台商生意的,台商生意是加減做。」李政釗分析,從銀行的角度來看,在柬埔寨的土地質押貸款利率大概介於10%到15%之間,若非有政府補貼,根本沒有理由要犧牲利潤,「就算自己人,當然也是照算啊,財務狀況好一點的,看能不能拿到8%,……」

稅率晚半年才更新,政府官網恐害台商誤判

被問起對政府的新南向政策是否有感,李政釗不假思索說「沒有」。但他認為,台灣政府即使不像美國、中國般有能力影響其他國家在內政或經濟上的布局,至少也可以做一件事──公開資料,「比方說,日本大使館有件事情做得非常好,他們每月會召開會議,把當地的日商聚集起來,告知日柬雙方政府最近的溝通狀況,也提醒當地各種法令的變化。你可以看到幾十個當地總經理正襟危坐,帶著秘書抄筆記。我不覺得這些事台灣政府不能做。」

「再講一個例子,2016、2017年的時候,柬埔寨的稅率已經更新,但是我們駐胡志明辦事處的網頁資料卻遲遲沒更新,我寫信、出去演講遇到他們的人,我一直提醒,結果過了整整半年、幾個月前才更新。這是不是大事?是。因為台商會看到錯誤的稅率,會做出錯誤的決策。」說完日本政府的好,李政釗也忍不住抱怨。

「政府喊新南向有差嗎?如果只是喊口號、呼喚,沒有實質誘因,根本沒有人會動。」他強調,至今移往東南亞的台商,多半是因為西進碰壁才會轉向,因此,政府不妨協助整理中國與東南亞的人力成本、運輸成本比較,讓企業自行判斷是否具有誘因,「台商就是有利可圖才會移動,政府可以做的事情,簡單說,就是告訴台商哪裡有利可圖。」

不過,李政釗也感嘆,政府當下雖然有不少研究,範圍卻大多空泛,「那些都講得太大了,太多的如果、也許,卻沒有人敢下結論,告訴產業什麼地方適合做什麼。因為在台灣的政治氛圍下,只要寫了,哪天有事情發生,這個報告就會被拿出來檢討,誰執政都一樣,這也是台灣最大的問題,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