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陸客!台灣夜市人氣下滑的背後原因其實是:都長得太像了!

產業動態

如果有外國人問起台灣觀光有什麼推薦的景點,許多人一定會立刻想到台灣的「夜市」,確實幾個知名觀光夜市永遠擠到水泄不通,但根據逢甲大學統計行銷研究小組調查報告顯示,2016年造訪逢甲商圈人潮與總商機金額均出現首度衰退,無獨有偶,前陣子爆出的「去墾丁不如去沖繩」事件,還有其他夜市或老街也出現人潮不在的情況,到底台灣觀光狂打的「夜市牌」出了什麼問題?

生意差並非陸客問題導致,提袋率低才是主因

往年總是吸引千萬人次的逢甲商圈,在2016年竟然首度出現衰退,逢甲大學統計行銷研究小組的調查指出,2016年造訪逢甲商圈人潮約1218萬人,這個數子不僅低於2015年的1327萬人次,同時也讓2016年的總商機金額落在101.2億元,低於2015年的104.5億元,整整少了3億多新台幣。

根據《蘋果日報》報導,有多家小販表示,受到兩岸關係冰凍期影響,僅剩下極少數的自由行陸客,再加上景氣不佳,很多攤商營業額都少了5成,讓攤販們叫苦連天的說道「我們都在咬牙苦撐」。

然而相較於業者總是把生意差的原因歸咎於陸客不來,這次逢甲觀光夜市管委會則說,陸客不來影響不大,主因是受到國內景氣不佳影響,民眾提袋率下降,空有人潮卻沒有消費熱潮,而當地知名雞排攤商老闆也認同這個說法,他表示,衰退與中客無關,民眾消費力下降才是主因。

其實現在買氣不如從前的夜市不只是發生在逢甲,各地的夜市、老街等觀光景點也是多半慘兮兮,除了受到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外,商家的多樣性和創意也是原因之一。

前幾年各地政府上看了「夜市」商機,紛紛將許多空地規劃成夜市,以為就能帶動當地觀光人潮和收入,殊不知地點要馬就是交通不便,離火車站或公車站太遠,要馬就是產品重複性太高,一個夜市裡每走兩步就是一攤骰子牛或雞排店,了無新意。因此造成了就算剛開幕時吸引了大批人潮,但時間一久,過了半年至一年後,這些夜市便一個個的收起來了。

不只是逢甲,全台夜市、老街都衰退

許多民眾說,很多夜市賣的東西都一樣,而且還很貴,一份雞排賣到八、九十元,美味程度和價格不成比例,另外,去年12月在墾丁爆出天價滷味,一盤普通的滷味要價一千八百多新台幣,更是証實了這些民眾的說法。

而根據媒體調查發現,大部分的民眾去夜市主要是以小吃消費居多,至於服飾、飾品、百貨類店家或攤商生意愈來愈差,主因是近年網路購物興起,大部分民眾選擇網路購物的次數及意願高於實體店家,除了方便外,實體店為了平衡營收和店租成本,賣的金額通常會高於網路上販售的價格,事實上不論實體或網路商店,銷售的商品大同小異,貨源也差不多,既然是一樣的東西,當然是買比較便宜的網路店家就好。

台灣想靠夜市吸引外國觀光客,就必須從根本的原因下手,除了改善景氣問題外,攤商要如何多元化、多樣化,這也是政府必須考量和幫助的地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