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總裁接班人》 央行最高決策機構「理事會」是怎麼組成的? 

央行總裁

本行每季召開理事會議討論貨幣政策時,程序上先由研究單位報告國內外經濟金融情勢,並擬具對當前貨幣政策的建議,經與會理事充分溝通、討論後,再投票表決,由多數決定。

這是先前央行遭媒體指控為「一言堂」時所做的回應。確實根據《中央銀行法》規定,央行的決策機構是理事會,而不是總裁,最直接影響了民眾在銀行的存款利率,或新台幣可以兌換成多少外幣。

央行理事不乏各界專家,但是為何被批評為「無聲」的人

隨著央行總裁彭淮南即將於2月下旬退休,大家關心下一任總裁人選時,學界、業界也開始傳出一些疑問:明明身為央行的最高決策機構,為什麼央行的理事,通通都是無聲的理事?又央行理事究竟是如何產生?其專業及獨立性足夠嗎?

《中央銀行法》規定,央行理事會應設置理事11至15人,並指定其中5至7人為常務理事,組織常務理事會。除了央行總裁、財政部長及經濟部長為當然理事,並為常務理事外,其他理事具有實際經營農業、工商業及銀行業者的代表至少要各有1人。

攤開央行目前的理事名單來看,包括主席彭淮南在內,財政部長許虞哲、經濟部長沈榮津都是當然理事,隨本職異動,並同時並列常務理事。而央行副總裁楊金龍、嚴宗大,以及中經院董事長胡勝正、經濟資訊推廣中心執行長梁明義也是常務理事。

理事名單中具有農業經驗則有農委會主席林聰賢、台糖前董事長陳昭義,工商業代表的美吾華懷特生技集團董事長李成家,與銀行業代表的合庫金控董事長雷仲達。至於其他4位理事林金龍、朱美麗、黃朝熙及劉碧珍全為財金系或經濟系的學者。

除了當然理事外,理事的任期一屆為5年,期滿得續派連任,如東華大學財金系教授林金龍從2005年起已經擔任理事三屆,歷時快15年,政大經濟系教授朱美麗、清大經濟系教授黃朝熙也都是從上一屆連任至今,歷時接近十年。

央行理事的組成和選任標準,可以被公開討論嗎?

其實,看下來央行理事都具有個人專業,但為什麼來自他們的話語權這麼少?除了一般認知的「不敢有聲音」外,曾任央行理事的台大經濟系教授吳聰敏於個人網站整理過去受訪紀錄時表示,理事雖來自各行各業,但有些理事的專業與貨幣政策的關係並不是那麼密切,舉例來說,早期農業佔GDP比重高,但現在農業的產值已經不到2%,設置農業專業理事是否應考慮調整。

吳聰敏進一步指出,由於大部分理事都為兼任,平常理事們就是靠著央行寄來的資料來了解國內外的經濟情勢,雖然他個人認為資料是有幫助的,「但理事是兼任,平常都在忙自己的事情,我猜會仔細看資料得不多。」

事實上,央行理事到底要不要專任的討論,已經延宕十多年之久。2004年為配合金管會成立所做的組織調整,彭淮南還曾經親赴立院推銷《中央銀行法》修正草案,其中一項就是精簡央行理事為7人,且均為專任,不得兼任公私職務,並明訂對理事專業資格的要求。

當時目的除了確保央行獨立性之外,也期望理事能夠採用輪退制度、交叉退任,讓此一制度兼具傳承的精神。然而,卻因為部分條文保留協商,最終修正草案仍是沒有通過。

有金融界人士認為,如果央行理事會的制度夠完善,何必去擔心新任總裁到底是誰。眾所周知,央行理事由行政院報請總統同意並任命,外界詬病央行的決策過程不夠透明,同樣的,央行理事的組成、選任有沒有公開的標準供各界檢視,或許也到了一個可以被檢討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