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眼! 花三個月時間 科技部徵選新海洋研究船名真的叫「新海研」

公共政策

科技部去11月1日公告舉辦「科技部新建研究船名稱徵選活動」,要為3艘新海研船取名,獲選者可得到獎金5萬元,一個月總共收到155份申請書,最後決審結果出爐,「新海研一號」、「新海研二號」及「新海研三號」名稱獲採用。不過,花了近3個月時間、動員10位各領域評審、還花了5萬元獎金,但三艘研究船名一公布,立刻引發批評僅多個「新」字,很難理解科技部的「新」意。

為此科技部臨時召開記者會說明,命名邏輯為數字系列編碼,另一種為各船單獨命名,但彼此或具有相關性、或是能反應海洋科學研究探索正面意象。並強調實務上,命名方式對探測航次的編碼較容易,且能與歷史資料庫銜接。

科技部辦命名徵選為了國人參與感

台灣海洋研究船隊從民國73年800噸級的海研一號正式啓用後開始,到82年海研二、三號的加入,迄今經過30年,為了提昇海洋科技研究與探測能力,科技部及相關部會的研商規劃下,投入約16億元新建兩艘500噸級及一艘1000噸級的研究船建造,今年初二艘500總噸級研究船,預計明年中交船。

新船命名向來是航運事務的大事,有其學問,每艘船的名稱都有背後的淵源、禁忌與故事,科技部為提高國人參與此一研究船建造盛事,規劃了「科技部新建研究船名稱徵選活動」。

科技部去年11月1日公告,11月30日截止收件,共收到155份申請書。並邀請10位審查委員組成評審委員會,審查委員專長包含海洋科學/工程、科普教育、媒體傳播/設計、人文(中文、英文、歷史)等領域。

科技部解釋,評審委員會每位審查委員先從155件申請案中初審推薦10案進入複審,最後共有36案進入複審會議討論,經過委員分別說明推薦理由及詳盡討論後,最後建議3份推薦名單。

科技部說,最後推薦名單主要分成兩類命名邏輯,一種為數字系列編碼,另一種為各船單獨命名,但彼此或具有相關性、或是能反應海洋科學研究探索之正面意象。

科技部:取「新海研」有傳承意義

科技部指出,最終通過採用「新海研一號」、「新海研二號」及「新海研三號」的理由是此組命名方式與新船建置「海研一二三號汰舊換新」的精神名實相符,與現有研究船船名類似,有傳承意義。

另外,科技部也澄清,國際和國內海洋研究領域學者皆對原命名相當熟稔並已建立口碑,文字正向、好唸、易記、與海洋科學研究任務直接連結。在實務上,此命名方式對探測航次的編碼也較容易,且能與歷史資料庫銜接。

只不過,過往研究船已取名「海研」,這次選中「新」海研,讓不少人心理頻頻出現問號。科技部24日下午緊急召開記者會說明,科技部自然司司長吳俊傑坦言名字可能不夠創新,但從科研角度,名稱可讓人一目了然。

他也說,一般命名邏輯以數字編號為主,訴求簡單好記,或是以歷史、地名、人物取代表性,但這次新建海研船是汰舊換新、延續舊船歷史與記憶,因此與舊研究船船名類似,有傳承意義。更強調,實務上,此命名方式對探測航次的編碼也較容易,且能與歷史資料庫銜接。至於舉辦徵名活動,科技部僅說明除首獎有5萬元獎金,另給審查委員車馬費外,訴求還是提高國人參與感。但這個名稱讓人一目了然,卻沒耳目一新,讓徵選活動顯的了無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