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教育之路邁向多元 台灣以後將出現「實驗教育大學」

教育議題

「八點上課,五點放學回家」這對已經踏入社會的退役學生來說恐怕難以想像。但未來,這可能就要成為常態了。

就在去年(2017年)12月底《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委託私人辦理條例》及《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等等實驗教育三法修正案三讀通過,將拉高各縣市的實驗教育學校比例,並從原制的高中、國中小延伸至高教,未來也可能會有實驗教育大學出現。

「一路走來,實驗教育走的並不容易,如今法案修正過了,未來實驗教育不再是實驗,能成為多元教育的新路。」教育部長潘文忠這麼定義實驗教育。自2014年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實施以來,實驗教育學校並未一路順遂,即便制定後實驗教育學校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但興盛一時,許多學生、家長在試了一陣子後仍選擇進入體制內學校。

理由百百種,包含無法取得正式學籍、擔心學生畢業後無法銜接社會等等,教育部國教署署長邱乾國提及,過去稱呼實驗教育學校是「體制外學校」還只是美稱,很多人稱其為「另類」,在實驗教育法通過後才有所改善,希望修正後能進一步拓展新路。

為花譜曲、蓋石板屋,激發學生可能

「枯葉落下,期盼初夏再與你相逢,時光刻劃著一具惡臭捲曲的軀體,隨風起伏的你,烙印在我心中」這頗具詩意的詞句,是出自哪一位文青的作品?答案是台中磊川華德福實驗學校高二的學生林原薌,而這首歌曲並不是我們所熟知的音樂課、國文課下的產物,而是一門植物觀察課。

林原薌解釋,在植物觀察課上,每個人要選擇一種植物作觀察,並記錄下生長點滴或其特色。她談到,這首歌的主角是「藍花楹」,是一種小而美的花朵,枯萎後葉子會散發特別的香氣。磊川華德福的公共事務召集人魏坤賓強調,除了植物觀察課以外,生物課大家都學過的「孟德爾遺傳學」以及胚胎學上,學校也要求學生從泥塑開始、自己動手做模型。

學生的生物課本是自己繪製而成。(攝影/薛如真)

長榮百合國小位在台東,起源自莫拉克風災後遷村的3個部落,是一所原住民小學。同樣的,長榮百合國小的課程設計也相當特別。該校老師提及,在課堂時有學生對石板屋相當有興趣,於是老師們便設計了課程,從石版屋建材開始認識起,讓孩子們一起搭建出一間石板屋。談到這段教學經歷,老師強調「希望這些魯凱族、排灣族的孩子可以更了解自己的文化,知道對部落來說,蓋石板屋是一輩子的事。」

實驗教育不再是「另類」

「很多家長最擔心的是,在實驗學校裡自由慣了,一進到大學、出社會會不會就『死掉』了…」邱乾國提到,很多家長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從實驗教育學校畢業後會無所適從,無法銜接高教和社會。而在實驗教育三法修正完成後,將實驗教育學校放寬到高教,讓這些孩子也能進入實驗大學就讀。

除此之外,難道這些孩子沒有進入一般大學的可能嗎?交大教務長盧鴻興表示,交大自2年前就開始推動「百川學士學位學程」,主張多元入學管道,學生不一定要藉由「考試」才能進入交大,今年是第一屆,招收了20名學生,其中也有幾名學生就是畢業於實驗教育學校,而百川學士學位學程的學生大一入學時不分系,讓學生能夠多元發展,通盤學習後再決定未來的方向。

「我很擔心這群活潑的孩子畢業後沒有大學可以念。」盧鴻興認為,過去台灣的教育體制不夠開放多元,很多接受體制外教育的孩子一進入大學就不再像從前快樂,但盧鴻興相信未來會不一樣。

特殊選才已經成為大學入學正式管道之一,根據教育部所提供的數據,2017年招生人數擴大到全國,共招收550名。實驗教育三法鬆綁後,預計更多孩子能夠接受體制外教育,是否未來能繼續為台灣僵化的體制注入活水?還有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