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的世界裡 人類的下一步是和人工智慧當夥伴

書摘

「哪些能力仍將是人類所獨具的?」,關於這個疑問,我們最常聽到的答案是:創造力。我們訪談的許多對象(如果不是大多數的話)都認為,人類產生新點子的能力,是難以言喻或被超越的。我們認為,這個觀點有相當程度的真確性;事實上,在《第二次機器時代》一書中,我們也提出十分相似的觀點。不過,在重度倚賴創造力的工業設計領域,近年來的情況顯示,機器愈來愈善於自己想出有用的新點子。

機器人有創意嗎?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提供)

多數人大概不知道或從未想過熱交換器(heat exchanger)這種東西,但是那些設計冰箱、暖爐、引擎等器材的人,可是經常在思考這種東西。熱交換器的功用是,把熱從一流體(亦即液體或氣體),移至另一流體,在過程中防止兩種流體彼此接觸。臥室裡暖氣系統的散熱器,就是一種熱交換器,讓蒸汽產生的熱流發散到空氣裡,空調系統也是一種熱交換器。

製造出一種優良的熱交換器,是相當困難的事,必須達成首要目的—轉移正確數量的能源,還要能夠節能、安全、耐用、便宜。為了符合這些要求,設計者必須了解性能水準的要求、熱力學、流體動力學、材料特性、製造方法與成本等。當然,實務中,許多設計者會借用既有成功熱交換器裡的大量有用知識,參考現有設計,衍生出符合新器材要求的設計。

自然人工設計

熱交換器是「衍生設計」(generative design)的例子。在衍生設計這種流程中,軟體不是用來幫助人類設計師繪圖、計算、權衡取捨,而是用來百分之百自動執行全部的設計工作,得出一個或多個符合所有要求的完整設計。

此外,這個零件是用3D 列印做出來的;事實上,若用傳統的製造流程,不可能做得出來,但現在有了3D 列印,衍生設計軟體就不再受限於較舊的生產方法,可以無拘束地想像,設計出各式各樣的形狀。不同於大多數的人類設計師,軟體不會有意識或潛意識傾向既有方法,會更自由無拘束地探索。

但是,衍生設計軟體真的有創造力嗎?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該熱交換器的零件設計過程,完全沒有人類參與,但仍然需要人來下令要設計什麼零件,對軟體輸入規格設定,並定義這個零件必須能夠做什麼。為了把這項工作做好,這些規格制定者必須了解這個零件將安裝在何處,必須能在怎樣的環境中運作,能夠轉移什麼能源等。也就是說,這些規格制定者有大量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或許,跟那些實際設計熱交換器的設計者必須具備的一樣多。

人類和電腦的不同

有些人可能很感興趣於爭辯電腦是否具有創造力,或是可能將具有創造力,但我們更感興趣的是,如何使世界的創造力最大化。我們相信,為了達到此一目的,正確之道是在兩條陣線向前推進:繼續設計出能夠生成優異新點子的電腦,並且找出讓它們和人類創作者合作的最佳方法。簡言之,最好的解方,將來自人腦與機器共同合作。

可惜的是,很多時候,當我們把人類和機器結合起來時,我們要求人類去做應該交給機器做的乏味例行性工作。二十年前建立的「人機標準夥伴關係」,目的是把例行性工作交給電腦,讓人們騰出時間和心力,去做更高層級的思考。但是,現今的設計師和其他創意領域的專業人員,花了太多時間做令人厭煩的枯燥工作。

歐特克及其他公司,致力於開發更好的工具來支援創造力,這些新一代產品將帶來一些改變。首先,它們讓人們在做一大堆「11 年級幾何學」作業之前,先測試構想的整體可行性或合適性。典型的初始設計是在餐巾紙背後寫草稿或畫草圖,未來的數位工具將能做類似這樣的草稿,在靈感出現的當下,快速記錄下來。然後,再快速、正確地提供這些構想是否可行的反饋意見,例如,這棟建物耐不耐震,或是這具引擎能否產生足夠的動力。

第二,在設計流程的每個階段,這些新工具將自動化做更多例行性的工作。人類很不擅長做這種工作,我們總是花太多時間、出太多錯,所以真的應該把這類工作交給科技工具,在創造性工作領域落實升級「人機標準夥伴關係」。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儘管科技發展崢嶸,人類仍然將在創造性工作領域扮演重要角色。在前面章節,我們探討並主張人類應該在很多涉及決策、判斷、診斷或預測的情況中扮演較輕的角色,為何在創造性工作領域有所不同呢?這是因為在許多領域,為了創造出新的、好的東西,可能需要創造者生活在真實世界裡,而電腦並未「生活」在這個世界裡—就「生活」的真正字義而言。我們無須在此討論「意識」(consciousness)的涵義,這也是一個手提箱詞,定義繁多不一,很多人研究過、大多數的圖書館系統也都有相關著述的典藏,只消說一句:現在的電腦是沒有意識的。知道人們接下來想要什麼,通常需要了解人類的基本需求,了解人類如何用感官和情緒體驗這個世界。就我們現在所知,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只有我們人類具備這種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