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銘帶頭「西進」上市 未來台資企業赴陸掛牌會增加嗎?

台股

鴻海31日召開今年第一次臨時股東會,正式通過旗下富士康工業互聯網(FII)赴中國上海A股掛牌一案,外傳鴻海在台灣以外的事業體,至少還有5家準備於日後在陸股或日股上市。此一指標案,也讓市場開始憂慮,未來未上市公司或台股上市櫃公司受磁吸效應影響,是否會爭相「西進」赴陸掛牌?

會計師示警磁吸效應,台商赴陸掛牌將增加

其實好巧不巧,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去年底一場座談會上,也宣稱要積極推動台資企業在中國上市,甚至未來能在陸股形成所謂的「台企類股」,鼓勵台商可得好好抓緊機會。

「大家認為說堰塞湖打開了,台商自然會有某種期待,」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審計部營運長施景彬分析,觀察2017年在中國新掛牌的家數從前年227家成長至436家,年成長率高達92%,掛牌家數暴增,總募資金額也較前年成長53%,來到2034億人民幣。

施景彬於日前一場記者會中特別點出張志軍的談話值得留意,鄰近國家資本市場的新政策都會影響原本預計來台IPO企業的意願,更由於目前有許多廠商是台灣總公司接單,製造中心在大陸,台商專區的政策一旦落實,一定會吸引許多台商到中國掛牌。

更嚴重的是,若未來又進一步開放「台灣註冊」也可以在中國上市,但同時要求台灣母公司必須先在台股下市的話,這對台股勢必會造成嚴重衝擊,最後變成「尾巴影響了頭」。

適逢去年是台股IPO最冷的一年,但包括老牌食品廠南僑也在這個月19日的董事會中通過赴大陸申請掛牌一案。王品上周也一度傳出集團正在評估於中國上市的消息,雖然王品之後解釋,目前以台灣為重心,短期內不會有在中國上市的行動,但都再再顯示確實有不少企業將此納入選項。

中國IPO審查轉趨嚴格,赴陸趨勢還不明確

不過,也有券商高層主管對此不悲觀,在張志軍談話出來後,他們同樣高度關注,「目前來看中國大陸的政策還沒有任何具體規劃,而且你台商夠不夠大?那邊的券商願不願意幫你輔導?排隊排不排得到都是問題,就我了解很多台商對這部分並沒有把握。」

根據勤業眾信了解,如果台商想在中國資本市場掛牌上市,依照中國券商送件的經驗法則來看,實務上想要在主板上市的公司,獲利每年須達人民幣5000萬元至6000萬元以上,獲利能力也不能大起大落。

「而且最近大陸整頓市場很嚴厲,很多IPO申請都沒過。」根據中國《證券日報》報導,中國證監會發行審核委員會於1月份共審核了45家公司的首次上市申請案,其中,有18家獲得通過,24加被否決,還有3家暫緩表決,通過率僅有40%而已。

而去年11月底,首家以F股(後稱KY股)成功回台上櫃並轉上市的台資企業聯德控股,在保留F股身份的同時,分拆了大陸孫公司資產申請A股上市遭到否決,引起市場關注,有人就認為,這代表目前「F+A」的模式還不被認可。

也因此,雖然券商承銷與過去相比是愈來愈辛苦,但該名券商高層主管認為,目前中國還不是最主要的威脅,「除非有所謂特殊的綠色通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