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鄉特色產業新選擇-有機丹參

農業經濟

挖開一株盛開紫色小花的草本植物,露出漂亮鮮紅的根,並散發出淡淡的參味,有點像香蜂草,也有點像薄荷,是遊客看到丹參的第一印象。

近年在原鄉部落盛行原住民風味餐體驗,將丹參根洗淨與放養土雞、枸杞及紅棗一起燉煮,可製作出香噴噴的丹參雞湯,此類料理在新竹縣五峰鄉的民宿區深受民眾喜愛,桃園區農業改良場指出,105年台灣進口了17萬公斤的丹參,目前在東台灣地區經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的推廣下已開始廣泛的種植,面積大約20公頃。丹參根部深入土壤可達60公分以上,需要排水良好及有機質豐富的土壤及環境。

該場研究發現,丹參在原鄉地區種植有管理方便及蟲害不多等栽培特性,適合人力較為不足的地區推廣。

尖石鄉那羅地區丹參種植情況。(圖片來源/農委會提供)

丹參活絡部落農業經濟

桃園場表示,該場103年開始在五峰工作站試種,發現在海拔1,000公尺的山區仍可種植丹參,故於104年開始在新竹縣五峰鄉大隘部落農家(海拔750公尺)使用有機質肥料種植丹參,一年生丹參新鮮根部平均產量可達到600公克,頗具經濟價值。

105年仍繼續在原地區及新竹縣尖石鄉那羅部落(海拔500公尺)種植共1,500株丹參評估其適應性。研究發現,在原鄉地區種植丹參具有管理方便且蟲害較少的栽培特性,適合人力較為不足的缺工區域推廣,但仍發現有少數丹參會受到線蟲危害,若在種植前將土壤酸鹼值調整接近pH6及增加放線菌的數量則可減少線蟲影響。

桃園場指出,原鄉地區常種植高麗菜、番茄、青椒、甜椒、桂竹筍及果樹,常需要耗費很多人力及時間管理,由於運送路途長且農產品供給量不穩定,運送成本高,丹參為多年生植物,目前採收年份約1年,根部可以在排水好的土壤中維持,此特性可讓減少農友需短時間採收完成的壓力,有助調節作物供給情形,較不易有短時間供給量過多而價格低之現象,同時可讓遊客自行體驗挖掘丹參的樂趣。

桃園場進一步說明,丹參種植時間約在10-11月,採收期至隔年秋冬季,花期約在5-8月,種植面積大時也可欣賞紫色豔麗的花海。為神農本草經的上品藥,目前已可在衛福部網站可供食品使用原料彙整一覽表上查詢到,可與一般食材一起烹調。原鄉地區常種植段木香菇、有機山藥,這些食材都可與丹參搭配成丹參香菇雞、丹參山藥雞湯、丹參排骨湯等,在欣賞原鄉地區美麗的風景時,又可吃到美味的在地丹參精緻餐點,也活絡了部落農業經濟。

丹參生長情況(種植後2個月)。(圖片來源/農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