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地震看大企業賑災哲學

企業追蹤

花蓮7級強震,不少大企業慷慨解囊宣佈捐款,但每一次災難發生後,各大企業高喊捐款金額數字,成了另類的捐錢比賽,以這次花蓮賑災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互喊撥款金額,更不難看到救災政治學的醜陋一面。

花蓮地震如今進入災後重建階段,仍有企業公布提供資金援助,但回顧這次企業對賑災的反應,不免感受如過往的數字競賽又再次浮現,但也有如台積電、聯發科採較務實的送暖方式,不把錢掛在嘴邊,反而讓災區民眾更暖心,一場地震,再次看出企業賑災哲學。

大企業踴躍捐款,然後呢?

俗話說,「有錢好辦事」,捐款救災絕對是必要,也最直接,但捐款送暖背後,常常伴隨不少負面質疑聲,排除捐款抵稅,捐出的善款用在何處?有沒有實際幫助到災民?都是企業捐款後很在意的事情。

這次花蓮強震後3天,來自社會各界捐款就已逼近10億元,其中,企業更是慷慨解囊,為善不落人後,根據統計,這次科技業捐款超過千萬的公司,包括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與集團合計1.2億元,花蓮人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與公司合計4500萬元,其他包括日月光、億光、聯發科、中華電、緯創、仁寶、大同捐款也都達千萬元。

金融業方面,國泰金捐款3000萬元、9大公股行庫捐贈2100萬元,證券期貨機構與富蘭克林投顧/富蘭克林華美投信各分別捐助2000萬元,富邦金、永豐金、台新金、玉山金、上海商銀、中華開發/中壽等同樣也達千萬元;傳產業的台塑企業捐助5000萬元,遠東集團3000萬元,正隆、統一、華紙、和泰、信義房屋、華航、全聯、新光三越等,捐款金額都有1000-2000萬元間。

台積電救災讓「愛在需要時」

事實上,近年企業逐漸重視企業社會責任(CSR),對於重大天災的災難救助,不但「宣佈」比速度,捐款「金額」等等都有不少眉眉角角。這次地震發生後,宏碁在隔日一早就先透過新聞稿發佈捐款消息,算是較早拋磚引玉的企業之一,但除了捐款,從921、88風災之後所累積的救災經驗,更有大企業轉向以更務實的作法。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夫人張淑芬與台積電資深處長莊子壽親到花蓮了解災民需求,再評估資源如何花在刀口上。(圖片來源/台積電)

台積電3、4年前在高雄氣爆中的救災實務,被社會各界引為佳話,當時董事長張忠謀說,「台積電在921地震、88風災時捐了很多錢,但1年後發現捐款還沒用完,受捐單位也不知道如何用錢」,「捐錢的企業捐完之後就覺得盡完責任,但能夠出點力加上錢花在刀口上,這樣最好。」

這次花蓮地震發生後,台積電、鴻海等指標企業,並非在第一時間有救災動作,引起網民閒言閒語,但實際上,這是對企業文化不夠了解。張忠謀夫人、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在地震發生後55小時,連告知張忠謀一聲都沒有,就先赴現場了解災民需求,評估台積電能協助之處。

12日台積電宣佈3階段計畫,由於不少災民傳出缺水問題,果不其然,台積電以自家因應缺水很有經驗的做法,立即調派10部水車,並注意到台積電做公益最關注的老人問題,派遣搬運工協助清理家園。

農曆年後,台積電將仿效高雄氣爆的心靈輔導營,帶領災區兒童離開災區;還要協助修補受損的房舍。災後復原上,除公司同仁募款,也邀集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 Taiwan)會員企業,及供應鏈企業一同參與。至於長期計畫,台積電說明觀光產業並非台積電專業,但會投入資源協助重建花蓮觀光。

企業救災文化哲學大不同

與台積電一樣關注災區學童的還有聯發科,聯發科透過基金會提撥專款幫助受災孩子及在學學生,未來2年學費及學習雜支等費用,董事長蔡明介還加碼捐助災民住宿費用。另外,郭董在愛心嘉年華上親自站台義賣產品,還加碼捐款金額,初衷也都是要幫助災民。

企業捐款賑災需不需要「敲鑼打鼓」,見仁見智,不過以CSR的角度來思考,投入的每一分資源、金錢,能不能創造出倍數的社會價值才是重點。這次花蓮地震,再次看到台積電、聯發科等企業從自身所長發揮急難救助的效率,當然,如電子品牌廠商提供產品免費檢修、換新等協助,壽險/產險業啟動應變機制,甚至不少企業捐助自家產品物資,種種做法,看出企業文化與救災哲學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