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二二八海外檔案 學者:美國不希望台灣落入中國手中

政治議題

1947年,從2月27日開始的78天內,一股恐懼襲捲全台,讓人民做了一場好長好長的惡夢。「二二八事件」是台灣歷史的傷痕,為還原歷史真相,自1990年代以來,相關中文官方檔案已陸續公開,不過,內容卻多屬於當政者的視角,相較之下,海外檔案更能突顯過去不為人知的面向,比方說──當時美國眼中的台灣,於是國內開始蒐集相關海外檔案,進行解密。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2日舉行《解密‧國際檔案的二二八事件:海外檔案選譯》新書發表會。該書主要是選譯美國國家檔案館、澳洲國家檔案館、聯合國檔案館所典藏的官方檔案與媒體報導,時間多落在1944到1948年,時間軸橫跨二次大戰後期到二二八事件的後續發展。

「每一個人都會有不同觀點,不同立場,我們只是提供檔案,讓大家可以在檔案的基礎上對話,而不是空口說白話。」國史館館長吳密察說,任何政府檔案都有其特殊立場,因此,若能透過不同角度來重建台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會顯得格外有意義,「我們也希望,陸陸續續可以把更多外國檔案給找回來,甚至再翻譯出版。」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揭露了不少機密文件,也直接反映出當時人民的心聲。像是一封台灣革命同盟寫於1947年3月5日的聯合請願書就提到,台灣人最初歡慶中國光復台灣,沒想到,來台的中國官署官員竟無惡不作,導致歧視盛行,一如日本時代,台灣人更因此嚐盡了不平等待遇,讓美麗島淪為黑暗的地獄,「然而,他們沒有忘了台灣年輕人,要將他們造冊以參加國共內戰,……」

同年3月10日,針對二二八事件,時任美國駐台副領事葛超智的回報書中則提到,蔣介石必須在兩種台灣行動方案中做出抉擇,第一種是陳儀繼續掌權,而人們將以最強烈的決心反抗到底,「這座島將成為中國最為沉重的軍事負擔。」第二種方案是改由一位具文人身分的正直之士接替陳儀,「美國應該鼓勵蔣介石換下陳儀,以避免承擔一個代價無限的軍事使命。」

美國看待兩岸始終實際,不希望台灣落入中國手

在該報告書中,葛超智也分析,美國唯有藉著支持蔣介石選擇第二方案(撤換陳儀)才能獲利,因為在開明人士治理下,台灣將可發展為經濟資產,並完整連接太平洋沿岸自北海道至菲律賓的島嶼鏈,「如果有人認為蔣介石在大陸上的軍事地位可能會進一步瓦解,美國更應協助蔣介石保住這座作為資產,而非軍事累贅的戰略性島嶼(台灣)。」

在接受《信傳媒》訪問時,該書審訂人、靜宜大學教授蘇瑤崇直言,美國對兩岸的看法一直都很實際,「在還沒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台灣是屬於日本的,美國看待台灣,其實就和看待日本沒兩樣,但是大戰發生後,美國再來看台灣,就不只是這樣了。有一派就認為,台灣是美國的利益所在,為什麼?因為當年日本人發兵攻打美國,台灣就是其中一個據點,另外兩個是琉球、菲律賓,所以這會關係到他們國家的安全,甚至是太平洋的安全。」

「美中台的三角關係,是一種非常微妙的狀態,但其實都只基於自身的利益。」蘇瑤崇認為,自從二次大戰後,美國已意識到,西太平洋與美國的安全有相當關聯,因此當中國日漸強大,美國便開始轉向扶持日本,「冷戰時期,日本已不再是威脅,共產黨才是最大問題,所以美國開始扶持日本,從日本琉球、菲律賓,一直到台灣,就是要形成一種圍堵中國的策略,到現在為止,這種策略並沒有改變。」

「現在美國看待兩岸關係,其實和過去的脈絡是相符的,都和他們國家利益有關。隨著中國的興起,無論是政治、經濟,兩個強權都在衝突,面對這種狀況,台灣就有一定的角色,不用說,中國本來就想要台灣,但美國並不希望台灣落入對方手中,一切都是從防禦的角度來看,這是從歷史研究所得到的一種結論。」蘇瑤崇說。

至於在網路上吵翻天的台灣人身分問題,在美國人眼中又是如何?蘇瑤崇也有一番解釋,「長久以來,在黨國教育下,很多人會認為台灣人就是中國人,但美國人其實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兩者是有差異的,因為台灣人過去是被日本統治的,要轉變成中國人,中間有一定的國際法思維,差別在這裡。所以對他們來講,台灣人和中國人有關,但不是中國人,這是很微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