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擁有博學知識 與人交談時也能光彩熠熠

書摘

作者簡介

蔡社長(채사장)


  韓國最受歡迎說書人。

  透過寫作與演講,傳播有用的人文社科常識。為人氣音頻節目「知性對話必備的廣博淺顯知識」主持人,聽眾反應熱烈,2015年在7000個iTunes線上廣播節目中獲選為第一名,下載紀錄高達1億次。

  化名「蔡社長」(蔡老闆),為情報氾濫、資訊混雜下無所適從的世人開一家「知識小店」,立志在知識瀚海裡,挑選不可不知的最有價值常識,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陳列、介紹給所有人。

人類有別於動物之處,數之不盡,像是直立行走、使用言語、擁有文化等等。其中最根本的差別在於,只有人類能生活在兩個世界裡,就是「現實」和「超現實」的世界。動物只能原封不動地接受身處的世界,無條件適應現實,在這個環境中生存下去。但不知為何,人類卻能在踏足現實世界的同時,還想超越現實,看看現實背面的世界,想像非現實的東西。現實與超現實彼此相互影響,哪個才是人類的根本,很難說得清。或許,人類是像走鋼索一樣,在兩個世界之間步步為營。

兩個世界中,我們在「歷史、經濟、政治、社會、倫理篇」裡所探討的世界,是現實世界。現在,我們將踏進另外半個世界,也就是超現實世界。而這次探險的出發點,就從「真理」開始。

對於「真理」,我們很難下一個明確的定義。現代哲學、科學、宗教、藝術的從事者,對真理的定義爭論不休。人類莫名地渴望著真理,而在前途未卜的探尋真理之路上,哲學、科學、宗教、藝術成了無可爭議的重要角色。在出發探尋這些角色之前,我就先來談談「真理」。

在前途未卜的探尋真理之路上,哲學、科學、宗教、藝術成了無可爭議的重要角色。(圖片來源/究竟出版提供)

什麼是真理?

何謂「真理」?這是最迷濛不清也最難回答的問題。詞典上對真理的解釋是「真實不變的道理」,但這不是我們透過這個疑問想得到的答案。一提到真理,我們就會想像一種渺茫而完美、普遍且絕對的存在。雖然不知真理究竟是什麼,但我們又似乎模糊地知道,從未謀面的真理,應該具有完美、絕對的性格才對。

因此人類認定真理的「完美」「絕對」,不停地尋求符合此性格的對象。就好比拿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經理所描述的外國客戶相貌特徵,到機場接機的情況。

「黑皮膚、高個子,留著鬍鬚,長得很醜。」

你照著預定時間抵達機場之後,站在入境等待區,面對蜂擁而出的人群,得從中找出那名客戶,能參照的,卻只有紙條上記錄的幾個外貌特徵。

人類雖然從未見過真理,卻明確知道真理的屬性,也就是:

「絕對性、普遍性、不變性。」

人類所有的歷史,都在等待「真理」出現。眼睛注視著從出口湧出的無數「真理候選人」—哲學、科學、藝術、宗教、神祕,憑著手裡握著的幾個屬性,想從中找出真理的存在。若要說有什麼問題的話,就像經理給的樣貌特徵可能與事實有出入,我們也很難保證真理屬性的真假。更麻煩是,客戶的樣貌至少是由可以承擔責任的經理所告知的;相較之下,真理的屬性是誰說的,我們卻無從求證。絕不可能是真理自己打電話過來說的,那麼我們為什麼會相信,這些特徵就是真理的屬性?我們無從找出根據何在。

不過,即使不知真理的屬性從何而來,以這些屬性的概念,就足以稱其為真理的屬性。接下來就一一探討。

真理在哪裡?絕對性、普遍性、不變性

首先,「絕對性」表示不受任何約束或附帶任何條件。仔細想想,即使我們不知真理究竟是什麼,真理原本就不該受到任何約束,也不該附帶任何條件。舉例來說,假設某位「神」被視為真理,卻有附帶的條件:祂只能在白天當神,晚上就當不了。我們還會把這樣的神看成是真理嗎?應該不會,而是可能會以神的力量所能與不能展現為條件、限制,將如此運行的原則視為基本真理。因此,不受特定條件限制或約束的絕對性,才適合作為真理的屬性。

其次,「普遍性」指的是可套用於一切的性質。我們再回頭想像一位不具備普遍性的「神」。這位神在地球上確實具有神的力量,但到了火星之後,神力就發揮不出來了。如果剛好有機會遇上火星人聊起這位神,火星人根本不知道我們的神是哪位。這麼一來,就不好意思把我們的神稱為真理。因此真理不管是什麼,都必須具有普遍性。

最後的「不變性」,指的是模樣或性質永遠不會改變。一個確實具有絕對而普遍的影響力的神,今天大家還都這麼認定,結果明天一早這位神的絕對和普遍的性質就消失,若真有如此輕易就改變的神,或許禮貌上還稱作「某某神」,但我們憑直覺就知道,這位神不是我們一直在尋找的終極真理。會變的真理,就不能稱為真理。

你相信有真理嗎?絕對主義、相對主義

真理的屬性有三種,真理的態度有四類,你/妳相信有真理嗎?(圖片來源/究竟出版提供)

換句話說,「絕對性」「普遍性」「不變性」,毫無疑問就是真理的屬性。那麼,問題來了:現實中有什麼可以滿足這三大屬性?你認為呢?你覺得現實中存在具有絕對性、普遍性、不變性的真理嗎?就邏輯上來說,可能出現四種答案—「有」「沒有」「不知道」「無所謂」。除此之外,別無其他。

那麼我們就來一一剖析這幾個答案。首先①「有」,稱為「絕對主義」,表示相信世上存在任何人都無法否定的唯一真理。其次②「沒有」,稱為「相對主義」,表示不相信世上存在絕對、普遍、唯一的真理。但是相對主義又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態度,一種主張世上萬物都不是真理,完全否定真理的存在;另一種主張沒有不變的唯一真理,而是有很多不同的真理同時存在。這兩種極端的見解,其實殊途同歸,就是主張不存在唯一的真理。「萬物皆真理」的想法,其實和「萬物皆非真理」的想法,沒有太大的差別。

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這兩種看待真理的基本態度,是貫穿本書所有內容的最重要概念。簡單地說,不管是哪種學問,基本上都可以分為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兩種立場。後面在哲學、科學、藝術、宗教各領域上,也會化繁為簡,區分為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來說明。

別問我,我不知道啦!

對真理的態度,還可能回答③「不知道」,這稱為「不可知論」,認為超越人類感覺的存在,或像真理這樣的超現實本質,是不可知的。想想看,這話也沒錯。回過頭來細想,自己確實不知道真理是否存在。對於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坦言不知,這不就是最真實的嗎?不可知論屬於強大的思考方式之一。

不可知論的歷史,源自中世紀初期針對「諾斯底教派」(Gnosticism,靈知派)的批判。諾斯底教派始於西元一世紀基督教出現之際,為民間盛行的宗教,混合了希臘思想、猶太教、基督教等西方思想以及東方思想,顯現出揉合各種不同宗教的面貌。諾斯底教派的語源「Gnosis」代表「真知」,指的是與作為真理的「神的本質」相關的知識。諾斯底教派主張,個人可以獲取對這種本質的知識,並藉此得到救贖。換句話說,他們認為人類可以接近絕對的真理。從這裡開始,持相反論調的「不可知論」便出現了。不可知論者批評,以人類肉體上和認知上的界限,不可能接觸到「Gnosis」(真知)。

真理能不能接近?實用一點啦!

「不可知論」認為不可能接近真理和本質,這樣的思考方式,從中世紀一直延續到現在,後面我們要提到的康德,也是不可知論的奉行者。他認為以人的理性,局限了對本質或實體的認知。不可知論的主張,成為對世界的一種強而客觀的詮釋方式,有一部分也受到許多哲學家引用,但通常還是被排斥在學問的領域之外。因為不可知論會摧殘人類探求真理的夢想,阻礙學問發展。

對真理的最後一種態度④「無所謂」。不管真理是什麼,與我何關?就算世上有神,就算愛因斯坦找到了可以一舉解釋宇宙的「大一統理論」,我的生活也不會出現任何改變。明天我依然要上班、要看到上司那張臉、要分析企畫案的完成成果;要在助學貸款扣款期限前,在帳戶裡預留足夠的金額。真理有什麼用?對我現在的情況一點幫助都沒有,滾蛋吧!這種想法就稱為「實用主義」。

十九世紀活躍於美國的哲學家威廉.詹姆士主張:「神」或「真理」的概念所存在的意義,在於其所造成的結果。例如,有沒有神不重要,「神」這個概念給了我好的影響,這就夠了。我相信有天國的存在,只要想到一天到晚折磨我的上司有一天死了會下地獄受懲罰,我的心就能平靜下來,那麼天國的意義就在此。也就是說,對我有用的才有意義,對我沒用的,就沒什麼價值。這種看法到了現代,就以美國為中心快速盛行起來,導致現代人出現了「有用才有價值」的觀念,也為美國式資本主義擴張到全世界提供了正當的理由。

理解現代社會的思考方式,你/妳找到自己的真理了嗎?

以上我們明白了真理的概念,以及世人對真理所抱持的態度。雖然還是無法確定真理是什麼,但至少真理必須具有絕對性、普遍性和不變性。同時我們也列出人面對真理可能採取的四種態度選項:主張世上存在真理的「絕對主義」態度;主張絕對真理不存在的「相對主義」態度;回答不知道的「不可知論」;只重視實用性的「實用主義」。

後面我們將以其中的「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為中心展開討論。「不可知論」和「實用主義」對於庸庸碌碌的現代人來說,則是即使沒學過也早已不陌生的態度。而本書的這一趟「真理之旅」,就是特地為與周遭現實的人不同,無法適應現實、難以處世安身的,像你一樣的生命巡禮者,所準備的。

內容來源:《知性對話必備!提升素養的生存之書》究竟出版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