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校沒人超過40級分 偏鄉教育到底錯在哪裡?

教育議題

每個學生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成果,這是真的嗎?日前基本學力測驗成績出爐,今年滿級分學生數達259人,創下近四年新高。各家媒體除比較各明星高中滿級分學生人數、攤開各縣市成績表現以外,位在高雄的六龜高中也被報出,全校27個高三考生的最高級分不超過40級分。

消息一傳出便引發網友議論,也有網友表示「不如廢校算了」,在網路平台上「抓戰犯」。對此,六龜高中學務主任湯敬翔第一時間就自攬責任,希望外界不要單憑成績否定孩子。而校長盧正川也指出,不是每個學生都是讀書的料,強調「發掘優點比強迫學習更重要。」校長的發言其實也點出重點,學測成績不高難道就是學習「失利」嗎?而對於想唸書的孩子,台灣在偏鄉教育的這哩路上又出了什麼問題?

《偏鄉教育法》足夠嗎?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資料,除了台北市以外,各縣市都有被列為偏鄉地區的學校。以國中小來說,各縣市分別有3到133間不等的偏鄉國中小,依各地區有所不同,標準由教育部國教署訂定。

離島以及東部地區的偏鄉學校佔比最高。(製表/薛如真)

一直以來,師資流動率高、招不到教師都是偏鄉學校的大難題,對此,2017年11月底《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下稱偏鄉教育法)三讀通過,細看通過的24項法條,內容大多是保障偏鄉教師權益。舉例而言,《偏鄉教育法》新增專聘教師,中央主管機關教育部可採取公開徵選,將偏遠地區學校中編制員額1/3的人事經費用來進用具有教師資格之專聘教師。

除吸引教師投入偏鄉外,《偏鄉教育法》也考量學生就近入學權益,要求一定範圍內未設立國民小學的區域需設立教學場所,或設立分校、分班以保障學童就學。此外,教育部針對偏遠地區學校的教育經費必須從寬,並明訂偏遠地區的教育措施。教育部國教署署長林騰蛟受訪時也表示,國教署正積極制定子法,包含資源如何分配、改善師資及硬體設備,以及補助學生補救教學等面向,希望從各方面提升偏鄉教育品質。

現任教育部長潘文忠出身國教,對於偏鄉教育也相當重視。在教育部的高度重視下,偏鄉教育的發展成果似乎仍不如預期,到底在哪一階段「腳步踏錯」?學者指出,以高中階段來說,偏鄉教育恐怕在最初的起步就有問題。

學者:普設普通高中不正確

為讓教育均質化,1990年代開始在全台各地廣設高中、大學,不過教育從不是蓋好一座學校就好。就偏遠地區來說,社經地位較高的學生多半選擇到市區的高中、高職就讀,但沒有了國民義務教育的支撐下,許多家住偏鄉的弱勢家庭可能無法供應孩子繼續就學,因而讓孩子直接幫忙家務、外出工作。基於此,偏遠地區高中便是為此成立,讓經濟弱勢的學生在畢業後仍能到社區高中就讀。

不過,原本是「美事一件」的教育政策也逐漸浮現問題。高師大教育系兼任助理教授鍾邦友在投書中指出,雖偏鄉地區學生人數較少,但不代表學習需求就低,偏鄉高中多數是普通高中,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讓許多在課業以外的領域表現出色的學生無法一展長才。正如同六龜校長盧正川所言,許多學生在音樂、體育領域都表現不俗。全教產祕書長劉亞平也認為,六龜高中的案例不能歸咎於教學失敗、學生學習失利,而是學校的功能錯置。劉亞平舉例,六龜高中若能像同樣位於高雄的旗美高中、大榮高中依樣增設技職類別,更能讓學生依興趣學習一技之長。

教育的核心到底是什麼?是吸取知識?還是獲得好工作?又或是學習一技之長?每個學生、教師心中的答案可能有所不同,而讓每個學生都能適才適所、找到自己的定位是教育部的職責。在偏鄉教育這塊,教育部與社會該如何幫助這些弱勢的孩子,還有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