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山寨老粗 如何變賓士最大股東?

產業動態

瑞典富豪(Volvo)、英國蓮花(Lotus)、德國賓士(Benz),這些豪華車有何共同點?答案是,它們都有個共同老闆李書福。這位中國吉利汽車創辦人,日前成為賓士母公司戴姆勒(Daimler)最大單一股東,這不僅意味李書福的轉型,也是中國製造「後發優勢」的成果。

李書福是多項「中國第一」締造者:第一家民營汽車廠、開發第一款跑車、第一個收購外國品牌的民營車廠。他的吉利汽車如今在官網寫著:「現資產總值人民幣2千億元(約合新台幣9千億元),員工總數超過7萬多人,連續6年進入世界500強。」

李書福來自浙江台州農村,被稱為「泥腿子」(大老粗),但他卻極有生意頭腦:高中畢業就開照相館、21歲賣電冰箱零件。當電冰箱工廠關門,他赴深圳讀書時,見當地人裝修房屋,意識到有利可圖,立刻投入建材業,「我是農村出來的,失敗了,大不了回去種田!」

做中學:從模仿開始》買車拆解,摸透零件原理

然而光靠膽識不足成功,他能崛起更重要的是憑三字訣──做、省、炒。

李書福創辦吉利汽車,早期設計團隊只有7人,其中3人還沒有任何汽車設計經驗,只有一本《機械設計手冊》。

為弄懂汽車,李書福買下一輛賓士車大卸八塊,四處找專家解說原理。為了解生產,他四處拜託人帶他去豐田(Toyota)工廠參觀,還挖來豐田在中國廠的生產部長。如今吉利內部四處可見的標語「造老百姓買得起的好車」,就是模仿豐田的「標語管理」。

透過「做中學」,李書福學到豐富知識,如《財星》(Fortune)雜誌所說:「他從只會開快車的浙江老闆,變成真正的汽車專家。」

省成本:拚低價賣車》配送、水電、人力都精算

為貫徹「造百姓買得起的車」,李書福全力省成本,零件採零庫存管理,配送半徑縮到100公里內,並借助外商體系集中採購。供應商訊息、採購量也全部上網,電腦自動對兩到三家供應商比價才下單。

在吉利工廠內,生產每輛車要用多少度水電、多少工人、甚至用多少手套,都列入績效考核。全力省成本以低價賣車,是李書福崛起另一關鍵。

以廉價車起家的吉利,品牌口碑不及對手,李書福於是以炒作話題打出知名度。

炒話題:自己當網紅》直播對撞測試賺飽名氣

為凸顯與對手差異,吉利現場直播,將自家產品與對手車一對一拆解,還找來德國工程師現場講評。關於車體安全,其他車廠不是分析自家車撞樹後的表現,就是只提供實驗室裡的數據,吉利卻找一群專家及觀眾現場直播,將自家車垂直對撞,獲得近滿分的高分。

這些吸睛之舉為吉利贏得「網紅」稱號,「會造車只是一方面,會賣車才能為好產品加碼。」中國汽車網路論壇《新車新技術》對李書福如此評價。

但除了個人努力,李書福成功也有賴大環境配合。過去「中國製造」以模仿為主,《德國之聲》就稱吉利的車「前面看像賓士,後面看像BMW。」雖有「山寨」之譏,李書福卻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改良,端出新的東西。

模仿豐田時,他結合原來農村生產隊的管理方式,發展計時計件、定額定量的目標生產管理。開發車款「自由艦」時,他和韓國大宇汽車合作,把電腦虛擬設計、整車零件建立數據模型等流程,也應用在吉利上。

出身台灣的中國經濟學家林毅夫,曾提出「後發優勢」理論,意指像中國這類開發中國家,不用再走歐美研發試錯的老路,能直接利用前人基礎來提升。

吉利汽車也是如此。從山寨歐洲汽車,到如今反客為主收購歐洲車廠,李書福「青出於藍勝於藍」。近年來中國家電廠購併日企,如美的集團收購東芝家電、海爾買下松下白色家電等,都是後發優勢的結果。

收購海外名牌車,也意味著李書福的轉型。隨中國消費者收入上升,低價山寨前途堪虞,和海外名牌掛鉤才是永續之道。公司組織也須與時俱進:李書福弟弟、哥哥、妻子,已先後退出在吉利的職位,公司管理採集體決策,他創辦的吉利也從家族企業變上市公司。如《財星》雜誌評論:「1980年代的中國民營企業,能完成這種轉型的屈指可數。」

2006年底特律車展,吉利展示了它當時的最新車款「自由艦」,這是它首次在美國亮相。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主播在吉利展位前說:「不論你喜不喜歡,這就是汽車的未來。」貫徹後發優勢的李書福,或許也正代表「中國製造」未來的出路。

原文作者為楊少強,本文轉載自《商業周刊》。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