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陰陽之火 用心持恆地照看自己的心

書摘

作者簡介

蔡璧名


  臺大中國文學系博士、臺大中文系副教授。用生活化、平易近人的語言講解意蘊深刻的醫家、道家經典,教學成果屢受學生與校方肯定,曾六度獲選臺大優良教師,更榮獲臺大教學傑出獎。自二○一五年以來所著,包括《正是時候讀莊子》、《穴道導引》、《莊子,從心開始》、《人情:正是時候讀莊子二》等書,上市至今累銷超過二十萬本。

既然飲食烹調都清淡簡單,不太可能因此上火,「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可怎麼今早我才接到君王的命令,到了傍晚就煩熱得必須喝下一碗碗的冰水來降火氣?你有這樣的經驗嗎?本來覺得放個假期挺愉快的,到了快開學才發現要考期初考,或者你忘了老師寒假前交待的功課,發現要在七天內充分複習完前半年課程所學,可能真的得到冰店吃碗剉冰或喝碗涼水了──因為焦急上火,就覺得心好熱、體內好像火燒一樣。

我這輩子可能從小註定合適學中醫,我的父母是臺大藥學系畢業的,但我從小就常用一些不符西醫病症界定的語彙來表述自身體況,像是在沒發燒的情況下我會說:「媽,我不舒服。」母親問:「哪兒不舒服呢?」「有火。」一般來說,在西醫的領域不太用「火」這個名詞。

體內的陰陽之火

不過,因為我曾祖父與祖父都是中醫,所以家人對「上火」這個詞彙當然不陌生;或者說,這個詞彙對生活在華人社會的人來說應該都不太陌生。母親就繼續問:「哪兒有火不舒服呢?」我就比手畫腳地形容起來:「有一把火在我身體裡面,從底下往上一直燒、一直燒起來。」我的外公是西醫,所以母親受到中醫的浸淫是比較少的,聽了覺得不知為何這個怪小孩接連幾天都說自己體內有一把火在燒。沒想到這把火燒到近年,我還以此為主題做了《傷寒論》的煩證研究,發現我童稚時的這些敘述都其來有自、符合中醫對身體經驗現象的感受與表述方式。

當葉公子高體內這樣熱、像有火在燒、這麼煩躁的時候,可該怎麼辦?他就問孔子了:「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陰陽之患矣」,我還沒出發、還沒實際執行任務,但體內的陰陽之氣已經因焦慮而完全失調了。而「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更何況出使齊國萬一沒能順利完成任務,一定又會遭君王懲處的。「是兩也」,不管是陰陽之患,還是人道之患,這兩種患害,「為人臣者不足以任之」,我就算把為人臣子所有該負的責任都盡了,可能還是難以承受。就算真的把事情都辦好了,這陰陽之氣混亂所帶來的攪擾、疼痛,實在教人難熬;而一旦事情沒辦好,也承擔不起君王的懲罰。「子其有以語我來!」老師呀,請求您指點迷津,教導我如何才能免於這樣的災難。

人生識字憂患始?

這說的簡直就是如今臺灣的教育實況。身為家長當然希望孩子分在最好的班,如果你很幸運地分在所謂最好的班,那班導師肯定是非常嚴格的。記憶中我人生的憂患是從小學開始的,我永遠記得小學一、二年級時的老師,每天早自習會出二、三十行的寫字功課,我因此在前一天入睡前就開始擔心隔天早自習作業會不會寫不完。可是寫完就沒有憂患了嗎?寫完以後老師會給每個人評等第,只要寫錯一個字,就是乙上。你以為乙上只是個數字,不要在乎就好。但是這位老師發乙上作業的儀式讓人非常難堪,會把你的作業輕輕一丟,只見作業簿呈拋物線騰空飛起,至於落點是在水桶裏或水桶外,就要看你的造化了。時常都有學生一臉窘迫地去撿拾成為落湯雞的作業本。一個小朋友從上小學起就開始面對人生的憂患了,難怪東坡說「人生識字憂患始」(宋.蘇軾〈石蒼舒醉墨堂〉),不是嗎?

這麼一想,我們確實很需要葉公子高這問題的答案,來看孔子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