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台31項利多 口惠而實不至?

兩岸議題

2月28日,這個71年前有中共參與而由台灣人推動的反國民黨運動。就在今年這一天,中共提出了「惠台31項措施」,時間上的巧合頗為耐人尋味。

這洋洋灑灑的31項,結合了31個部委,在橫向聯繫上的確有相當大的難處,因為國台辦要與30個部委磋商。但眾所皆知,許多強勢的部委如商務部,是不一定理會國台辦的。所以,這「惠台31項措施」,應該是張志軍3月卸下國台辦主任一職前所提出的「畢業禮物」。

硬湊的惠台大禮

首先,這「惠台31項措施」很多事實上是硬湊的。例如「鼓勵台灣同胞和相關社團參與大陸扶貧、支教、公益、社區建設等基層工作」,這是要台灣人「奉獻與付出」,算是利多嗎?看來不是「惠台」,反而是「惠中」。又例如「支持鼓勵兩岸教育文化科研機構開展中國文化、歷史、民族等領域研究和成果應用」,難道過去是禁止這些學術交流嗎?因此,讓人有一種「濫竽充數」的感覺。

其次,這「惠台31項措施」很多是早就在進行的政策,其中大約佔了此一新措施的一半。例如台灣人參加「 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台灣教師赴中國高校任教;台商參加「一帶一路」政策,鼓勵台商進入中國的中西區與東北投資等,都不是新的政策,反而讓人覺得是「新瓶裝舊酒」。

第三,這「惠台31項措施」很多是不具體的,似乎是「看得到卻吃不到」的空話。例如說台商「可公平參與政府採購」,可參與「公用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但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台商真有實力去參加這些投標?還是只是陪榜?那中共何不指定幾項重大工程直接給台商來承攬,才比較實際而具體?

能去對岸工作的人早就去了

第四,事實上,有能耐而且有意願去對岸工作的人,早就去了;沒能耐的即使有此措施,去了也不一定找得到工作。中國的大學畢業生目前找工作比台灣還難,競爭更激烈,2017年的畢業生達到795萬人,台灣人除非有相當的工作經驗與專業技能,否則到對岸並無特殊優勢。例如這「惠台31項措施」開放台灣藝人在節目中比例的規定,但還是需要具備真才實學,否則如每天高喊統一的劉樂妍與黃安,要上得了春晚,恐怕還是不太容易。

第五,這「惠台31項措施」比較值得注意的是,想吸納對中國有利的台灣人才。例如用優渥待遇與研究案來吸引高科技人才;對於台商的招商引資只鎖定尖端科技,而不是傳統產業;當中國人日益富裕而更重視健康,因此吸引台灣醫生前往執業。但這些也是在此「惠台措施」出台前就在做的,只是現在政策更具體了。

第六,這「惠台31項措施」強調「對台灣圖書進口業務建立綠色通道,簡化進口審批流程」,這對於日益蕭條的台灣出版業來說固然帶來新的希望,但近年來中共對於出版的審查日趨嚴格,究竟有多少實際幫助,還要觀察。

台灣不必反應過度

第七,這「惠台31項措施」強調開放多項證照考試,或許會引發一波的赴陸考照潮。但事實上,有能耐的台灣人,只要大陸的老闆夠力,沒證照也能工作。但即使有證照,也不保證就業。例如台灣現在很多的流浪律師,想藉由考取大陸證照以前往執業。但就算考取了,也不一定有執業的機會。特別是兩岸法律與社會制度迥異,大陸仍是人治社會,加上中共近年來對於維權律師的嚴重打壓,因此台灣律師在大陸執業也可能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

總的來說,過去中共也搞過「平潭實驗區」,還宣稱「一天一個億」,當時有人說台灣的企業遲早會跑光,結果只造就了「龔十億」(國台辦副主任龔清概貪了10億元),成果未如預期。所以,針對這次的「惠台31項措施」,我們必須審慎關注,卻也不必反應過度,更無須製造恐慌,否則正好就中了中共的統戰伎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