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大戰 童子賢:市場比政府聰明

中美貿易戰

「1940、1950年代海約克,有一句話很清楚,市場永遠比政府還聰明,也隱含市場比政治聰明」,台北市電腦工會理事長童子賢27日出席智慧城市展,面對中美貿易大戰,強調自己信奉經濟學家海約克的這句話,他強調,政治家想用政治政策主張來影響賽局均衡性,但經濟、市場行為自然而然長成均衡性有其道理。

童子賢認為,不管老的歐美日或新興市場的中、印,各自表達不同意見,但沒有必要用到互相抵制,互相排擠方式,樂見有差異點,但希望用和諧方法來解決。

短期貿易制裁對長期佈局看不出合理性

中美貿易大戰開打,近日傳出中國打算向美國增加採購半導體說法,童子賢指出,「短期的制裁手段去面對長期的產業布局,目前看不出合理性跟可行性」,為了久久長長,產業鏈需要凝聚、匯總,可能不是5年辦的到,可能要10年,在產業發展立場,其實沒這麼容易,如規劃半導體產業到實際建廠,如台積電這麼大,或LCD等3、5年都沒辦法凝聚成產業聚落。

童子賢分析,產業發展若很順暢一定是要符合民生需要,也是符合各國全世界消費者需要,自然而然長成,用政治政策去規範移轉訂單、移轉生產,或許對消費者會有一時功效,但不是長久之策,「如大家手上手機,若規定跟那個國家買,大家會樂意嗎?」

更何況貿易保護手段這會執行到什麼時候?被扶植產業起來後失掉關稅保護,是否會萎縮?種種因素,童子賢認為,大家恐不會投資隨政策轉移後,市場需求消失的產業。若中國增加對英特爾採購,英特爾擅不擅長?多年後還會抵制嗎?這些都是問題,到時若抵制政策不在,隨政策投資的廠商反而倒楣,可能面臨產能過剩。

「那個大國」收割獲利卻提貿易大戰

童子賢以和碩身為半導體使用者角度來看,他認為,中國擴大採購美國半導體困難大,半導體是很細膩的產業,晶圓代工管理、製程不會輕易轉成做記憶體,以手機舉例,若一個政策導致買不到手機,消費者會不會抱怨,形成政策壓力?且若擅自移動生產線,不但缺工,工資也高漲,更可能良率變差。

童子認為現在不必擔心,他笑說,貿易戰打起來一定會波及很多人,就像實質戰爭一樣波及很多人,但反思很多戰爭是否必要這樣打?有美國人回去跟越南老兵開玩笑說,打仗在越南打,但15年後卻在越南觀光,甚至美國跟越南也有很多合作。

童子賢回顧,過去30年,網路、個人電腦發展過程中,不會沒有差異點,過去30、40年WTO的「資訊科技協定(ITA)就是這樣自然誕生的,不管賣跟買的人都發現,資訊產業對自己國家創新或運用都很重要,所以達成協議免關稅,這是過去全球產業蓬勃發展的背景。

童子賢希望大家省思,資訊科技發展30、40年來,獲利最佳廠商都是提出要貿易戰的「那個大國」,「比較甜的瓜,漂亮的肉,都是Google、Apple、亞馬遜、臉書收割」,他說,現在被抱怨的材料、加工,以往被批評是辛苦的工作,(美國)搶了辛苦的工作,對價格品質不利,這就是不自然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