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台中想想深澳 深澳電廠是能源轉型正義的開始

環境議題

一個深澳燃煤電廠擴建環差案過關,掀起社會議論,更是引起經濟與環保兩派的紛爭,只是兩害相權取其輕,難道經濟發展、供電穩定與環境永續一定是背道而馳嗎?有專家認為,這問題並不是一刀切,絕對可以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且這所謂的平衡點,不僅是各國際一流城市努力的目標,其實從這幾年台中的防治經驗就能得到些許驗證。

「擁中火」的台中如何抗空汙?

先不論近期炒得火熱的「乾淨的煤」究竟是否存在,深澳電廠若真啟動燃煤發電,北台灣的空氣品質將是首當其衝。不過,長期以來,每每談到空汙問題,第一個想到的絕對是中南部,原因在於受到地形、氣候、大氣反應等複雜因素影響,以及有許多汙染的舊式燃煤電廠都位在中南部,更別說台中還有個世界數一數二大的燃煤電廠——台中火力發電廠。

當深澳電廠議題引起軒然大波之際,回頭看看台中長年以來,究竟是如何面對嚴重的空汙問題?是否有能借鏡的防治經驗?

談到空汙問題,首先要知道的是,台灣主要的空氣汙染源包括固定、移動及逸散;其實這幾年台中對抗空汙,為了有效讓紫爆天數、PM2.5平均濃度逐年下降,還給居民一個「能呼吸」的空氣,費了不少心思,也採取了不少斧底抽薪的辦法。

固定汙染源:台中火力發電廠的改善、中小型鍋爐改善計畫

就台中的作法來看,改善空汙從固定及移動汙染源兩方面下手,其中在固定汙染源方面,最受到關切的就是在去年11月底,台中市環保局要求中火在今年2月24日許可證到期以前,每年生煤許可總量從2100萬噸削減500萬噸,也就是總計用量須降至1600萬噸,減幅24%。

台中市長林佳龍此舉成了中火建廠30年來,首次由地方政府針對操作許可證行使裁量權,並且有條件展延。而在燃煤排放標準上,為了從源頭控管燃煤使用量,同時也嚴控管末的排放量,台中利用自治法規來管制,歷年曾經過2次加嚴減排,促使中火硫氧化物排放量由1998年的每年7.95萬公噸,降至2016年的1.51萬公噸,減幅達81%;氮氧化物則由1998年的每年4.56萬公噸,降至2016年的每年2.16萬公噸,減幅53%。

接著,台中預計9月將再端出第3次加嚴排放標準,待法制程序完成後,將要求中火自公告日起4年內達到燃煤減排5成以上目標。

另外台中還祭出補助汰換燃油鍋爐計劃,同時訂定標準讓每座鍋爐改善後,PM2.5排放降到趨近於零;以及補助中小企業鍋爐燃重油改成燃氣,補助金額由106年的30萬提升至107年的50萬,每一座鍋爐改善率在99%至95%之間,讓PM2.5及硫氧化物排放降至趨近於零,目前台中市已有126家業者申請鍋爐補助,其中48家完成汰換,PM2.5每年減量7.2公噸以上。

移動汙染源:力推低碳節能電動車

至於在移動汙染源方面,台中力推低碳節能的綠色交通,目前電動公車數量高居全國第一,預計今年底達150輛,二行程機車淘汰率六都第一,且為了鼓勵民眾使用電動車,中市府提出電動汽機車停車免費政策以及加碼補助設置充電站,種種措施無非都是希望讓電動車使用更為普及,有效改善空汙問題。

而截至去年為止,目前台中市電動機車數量已成長至1萬2千多輛;電動汽車充電站將近300站、電動二輪車充電站已達469站。

不過,即便如此,仍有人說,台中這幾年來的空汙更嚴重了?真的是這樣嗎?或許我們可以從環保署公佈的數據來看。

環保署先前拿2014年及2017年各縣市PM2.5平均濃度減少幅度做比較,結果發現,在六都之中,台中市降幅達到6.2µg/m³,居六都之冠;另外在2016年第四季到2017年第一季積極協調公私場所降載有成的縣市中,台中市也是六都第一。

空品改善有進步,但還有努力空間

很顯然地,台中為了改善空汙問題,所付諸的努力確實有讓台中空品進步,不過也仍有改善空間。為什麼呢?因為台中人口數量逐年成長,目前已超越高雄市,成為台灣第二大城市,人多、車多、移動汙染也就跟著就變多,汽機車汙染源目前占台中整體空氣汙染比例近3成。

值得一提的是,還記得過去新台灣國策智庫曾調查六都民眾心目中的最佳宜居城市,拔得頭籌的正是台中,其原因就與改善空汙問題以及開發國家新能源政策有關,但「好還要更好」,台中要如何進一步邁向國際級宜居城市或許還有待努力。

然而,看完台中以後,再先回過頭來看台灣的能源配置問題。事實上,以用電比例來看,北部高過於中南部,但在受汙染方面卻是「反過來的」,燃煤電廠甚至是高汙染的重工業、製造業甚至是工廠都位在在中南部,這是中南部先天上劣勢,當然這也造成中南部民眾承擔著空氣汙染的苦果。

供電穩定與環境永續也能共存

回歸到深澳電廠擴建爭議上,根據台電資料,中部電廠發電量約占全台總發電量30%,中部用電量僅占全台28%;北部電廠發電量占全台總發電量32%,北部用電量占全台37%;也就是說,倘若深澳電廠可以蓋好,北部用電就可以自給自足。

最近台中火力發電廠擬計畫重新建2座燃氣機組,當然不免引起附近居民大為反彈抗議。「反對電廠擴廠及增設天然氣槽」、「不要抱著炸彈過日子」,居民在環境影響說明會議上高舉著布條,表達難以接受興建新天燃氣機組的情緒。

不過,對於中火計畫興建2座燃氣機組,長期關切中部空汙問題的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反而是持支持態度。他日前在臉書上指出,中火若完成興建2座天然氣機組,加上苗栗通宵天然氣機組,及已通過環評的離岸風機、太陽光電等能源建設陸續完工,未來中火燃煤機組在空汙嚴重的冬季可以「幾乎不發電」;加上太陽光電快速增加,夏天也有機會不發電。

深澳電廠是絆腳石還是正義起點?

至於北部,莊秉潔也點出,因深澳電廠擴建環差案通過,北部核能機組除役後,北部缺少的電力就能即時補足,「中電北送」屆時也就不需要了。往好處想,預料在2025年雲林麥寮電廠合約到期後,若可不續約,中部將僅剩下中龍鋼鐵汙染問題。

綜觀而論,到底深澳電廠會否成為能源轉型的絆腳石其實很難論斷,不過,面對爭議,環保署長李應元強調,畢竟發電廠在南北分佈不均是事實,加上大台北地區有許多傳統產業與工廠,產生的問題就是用電量高、整體發電量不足,因此,深澳電廠環差案通過後,仍會持續與各界溝通。

在能源與環境議題相互牽絆之下,台灣要如何達到供電穩定與環境永續之間的平衡點,還有待相關單位努力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