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世界看見台灣 醫療新南向怎麼做?

新南向

「新南向計畫」是蔡政府強力推行的政策之一,希望藉由與東南亞、南亞、以及紐澳等國進行實質的人才交流、經貿合作、區域鏈結,透過台灣的軟實力,突破台灣目前的外交困境。而為達南向交流,包含教育部、衛福部、科技部、經濟部等多個部會皆展開跨部會合作。其中,在新南向政策中明訂了與新南向18國的「醫衛合作」,而衛福部也致力發展。

近日衛福部召開記者會,發表衛福部透過「TIHTC」計畫,與國內近60家醫療院所合作,將台灣的醫療技術、醫療知識傳授給來台的醫衛人才。衛福部主秘王宗曦表示「台灣早年受惠於各國在醫療、經濟上的協助,現在台灣的醫療技術站上亞洲第一,是時候不藏私分享給世界。」

培訓超過60國的專業人員

2002年起,衛福部委由部屬醫院台北醫院開辦台灣國際醫療衛生人員訓練中心(簡稱為TIHTC),基於WHO憲章中的「追求健康為全人類應享之權利」,開始將台灣的健保制度、醫療技術、醫務管理經驗傳授給世界各國。

如今已逾15年,台灣已有包含台北醫院、新光醫院、北醫附設醫院、亞東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等60所醫院串聯,共同投入TIHTC計畫。而截至2017年年底,TIHTC已和菲律賓、泰國、越南、印尼等新南向重點國家的醫療院所簽訂合作備忘錄。截至今年,共培養了來自62個國家、將近1500名的國際醫事人員。

來台醫師:我非常感激台灣

「我非常感激台灣,永遠感激台灣,非常謝謝我在台灣遇到的每個人。」菲律賓籍牙醫師Jay這麼說。四年前,Jay透過計劃來到台灣,在台北慈濟醫院接受培訓,成為慈濟醫院口腔顎面外科的新血,而Jay也是該部門第一位外籍培訓醫師。Jay提及,當時知道自己是首開先例時,其實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內心相當緊張。

「我跟著指導我的2位醫師到各門診、急診,以及各大型、小型手術跟刀,週一到週六都到病房訪視,有時禮拜天也有急診手術和其他任務。」Jay表示,慈濟醫院病人很多,當時他所待的科別又只有2位主要的外科醫師,雖然當時計畫相當緊湊,但他認為收益良多。Jay笑著說,唯一可惜的就是「沒有時間好好學中文。」

菲籍牙醫師Jay除分享在台灣的培訓經驗,也提及他的指導醫師—許博智醫師在2月時一同回到菲律賓,幫助了將近15位的唇顎裂患者。(攝影/薛如真)

除了Jay以外,來自印尼的護理師Aric也說明經驗。時間回到6年前,2012年時,Aric申請了TIHTC計畫來到台灣,為期一個月的培訓中,有11名學員一同來到台灣。其中,只有Aric一名男性學員。

Aric表示,在短短一個月的培訓期中,他待了急診、加護病房、以及手術室等醫療場所,習得台灣的急診管理、護理管理等等相關知識。而在結束課程後,Aric短暫回到印尼,但他和台灣的緣份還未盡,2014年他再度回到台灣,在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就讀碩士,學成後再回印尼成為護理學校的教師。如今,他又再次踏上台灣的土地,來到台灣攻讀護理學博士。

推動國際交流,期待推進WHA

一些短暫來到台灣的青年學者都對台灣友好的印象,透過人才交流,成功地讓世界看見台灣,這也是新南向政策的訴求之一。衛福部技監許明暉表示,雖TIHTC初成立時還沒有新南向政策、因此也不會侷限在新南向18國,但透過政策走向,未來台灣的醫療技術在新南向國家也絕不會缺席。

雖人才交流上有所成果,但各界仍擔心今年台灣是否又要再度缺席WHA會議?對此,許明暉認為,雖然今年要進入WHA確實更加困難,但WHA的目標是「覆蓋全民健康」,衛福部會盡全力向友邦國家爭取支持,會將台灣的努力、進步展現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