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榮航法說 結果張國煒的星宇航空成法人提問焦點

產業動態

暌違近一年,長榮航空召開年度法說會,去年營收創下歷史新高,稅後獲利57.52億元,年成長65.5%,每股稅後盈餘1.38元,優於認列資產減損的國籍航空同業。

這場法說會,投資法人出席相當踴躍,凸顯投資圈對於航空業依舊抱持好奇心,法說會中,投資法人除關心航空產業競爭態勢、油價影響等基本面問題外,還有法人問到今年是否有徵才?且直接點名星宇航空成立是否會造成人才外流?甚至也提問iPhone出貨但旺季明顯,航空貨運會不會受到影響?提問相當五花八門。

產業競爭仍會持續

從產業面來看,長榮航副總經理廖至維提到,根據IATA&AAPA統計資料,全球客運運能從2011年以來呈現穩定成長,其中亞太成長率雖略高與全球,但成長趨勢一致,不過長榮航在2014年到2017年間都兩位數成長,明顯高於全球與亞太地區業者。貨運部分,全球亞太地區運能趨勢大致相近,惟去年之前,全球成長率則比亞太略高,恰與客運相反。

他強調,長榮航2011年起配合客機機隊成長,策略性縮減貨機機隊運能,也優化機型,但隨著貨機機隊汰舊換新,今、明年陸續有3架及1架777新貨機加入,並汰除5架747舊貨機,「2018年運能將反轉成長」。

從全球航空業營運表現來看,根據IATA&AAPA觀察,2015年全球航空業獲利都大幅提昇,但多數都是美籍航空公司,亞洲籍航空業因運能成長及高度競爭,獲利相對不及全球趨勢,廖至維解釋,票價隨油價波動,油價下跌成本降低,是2015年到2017年航空獲利大躍進主因。

但他不諱言,從航空產業發展趨勢來看,全球機隊持續擴張,客、貨運能都增加,「可預見的未來,產業競爭仍會繼續」。

但對於全服務航空公司要如何因應?廖至維認為,如廉價航空雖崛起,但面臨商業模式成熟,加上有全服務航空公司也跨入,甚至複製廉航商業模式,而廉航也在油價相對低檔下,從過往區域型,轉向佈局航網,進入長程航線市場,甚至合組聯盟。

長榮航透過腹艙載貨收益明顯

觀察長榮航營運數據,過去3年,客運營收逐年成長,去年924億元,為國籍航空之冠,可售座位公里從2015年的436億公里增加到586億公里,收益旅客數去年達1213萬人,只不過,單位收益則由2015年的2.32元,前年2.1元,降至2.02元。長榮航各區域客運營收占比近3年相當穩定,美洲接近4成,東北亞2成、港澳中國去年則減少1個百分點,為17%,主要就是「兩岸關係倒退」,以此估算影響營收約9億多元。

且據了解,如上海埔東航線雖爭取到前復興航空釋出航線,但卻苦無時間帶可飛。不過,長榮航也強調,中國一線城市需求穩定,載客率都還維持8成以上。至於貨運方面,去年載貨率達87.9%,是近3年最高,單位收益為6.73元,比前年的6.23元增加,但比2015年的7.51元減少,值得注意的,長榮航透過客運腹艙載貨多年,過去3年,客機腹艙載貨占比已經由39%,提升至56%,對貨運營運來說,更兼具彈性效益。

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估達3.9%,長榮航樂觀客運市場需求,雖也提醒油價上漲風險恐侵蝕獲利,但也點出如台灣與日韓雙向客量仍將維持成長趨勢,以去年來說,日、韓旅客來台約300萬人次,台灣赴日本、韓國有550萬人次,合計850萬人次,「1000萬人次可期」,而東南亞政策利多,客量成長也樂觀期待。然而,對於兩岸航線,他無奈,「關係不多說」,但政策影響下,勢必成長獲利會受影響。

今年不會徵空服員

整體而言,長榮航對客運市場抱持樂觀,貨運市場也逐漸擺脫景氣谷底,價量回溫,今年也可望延續趨勢,而中美貿易大戰,長榮航認為,美國新貿易政策將促使美國本地出口成長,有助改善亞洲、北美貿易不平衡現象。

另外,電商、物聯網、AI成為航空貨物主流,也引起法人提問,長榮航總經理孫嘉明耐心解釋,包括3C零組件、材料類如儒鴻機能衣等布料等都走客機腹艙載貨,甚至還有疫苗,挪威鮭魚等海鮮類,但有法人問到iPhone季節性高是否影響貨運表現,他也細心「解說」蘋果行銷策略與組裝廠出貨流程,「過去從龍華,現在大多鄭州,且新品上市以包機貨機方式,這是iPoone特色」,「季節性很明顯,但非公司載運主流」。

對於星宇航空的敏感話題,法人關心是否會人才流失?孫嘉明強調,長榮航照料員工不遺餘力,訓練、養成和升遷都有完整生涯規劃,航空業人才流動以平常心看待。他也透露,今年長榮航徵才以機師為主,尚無規劃空服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