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食安委員會費13年重建民眾信任 台灣修法推動沒有時間表


由立法委員吳焜裕國會辦公室、臺大公共衛生學院與臺灣民主基金會主辦的「2016 台灣食品安全高峰會」在30日盛大舉行。會中邀請日本食品安全委員會事務局局長川島俊郎分享日本食安專責機構的實務運作,讓與會的主管機關、專家學者們了解日本做法,作為台灣食安治理的借鏡。

日本在2001年發生狂牛症事件,重挫日本肉品市場,2002年陸續發生食品標示不實、進口蔬菜農藥殘留等問題,讓人民對於政府管理失去信心。負責公共衛生安全的厚生勞動省和掌管農產品的日本農林水產省,對於食品安全問題的危機意識不足,當食安事件發生需要共同解決問題時,各單位欠缺溝通,導致民眾認為行政機關政策決定過程不透明,而當時法規只重視生產者輕視對消費者保護。因此日本在修正了 《日本食品安全基本法》並於2003年成立專責管理的日本食品安全委員會。

川島俊郎指出,日本食安委員會總共有七位委員,其中四位是全職,三位是兼任,委員的專業領於包括公共衛生、化學、毒物學、食品科學,還有烹飪專家等。除了專任委員外,還有外聘30位技術顧問,20位助理,依照各領域專業分組,合計有11個專家委員會和四個工作小組,事務局中則共有120位相關工作人員協助所有業務。而委員會幾乎每周開會,同時會議開放給民眾、公民團體、食品相關業者都可參與,針對會中提出的建議會在彙整後,進行科學評估。

其中關於風險評估的研究經費今年編列66萬美元、獎助經費194萬美元給研究人員,而事務局今年總體預算為1000萬美元,讓機構能夠充作經費得以維持研究的獨立性與公正性。

台灣需要專責食安管理機構

留學日本,熟悉日本食安法的中原大學財經法助理教授陳乃瑜指出,日本食安委員會經過十三年的運作,除了進行科學研究、風險評估外,也因為委員會秉持科學中立、樂於扮演風險溝通的角色,進行民眾和媒體食安教育,因此近年來只要有任何食安新聞,日本食安委員會只要公開說明,就會讓民眾感生信任感,認為政府能控制管理問題,不會有莫名集體恐慌,或是謠言慢天飛的亂象。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委曹啟鴻認為,目前台灣的食安管理問題主要負責機構為衛福部和農委會,兩者都身兼管理者與風險評估的角色,各自有和公民媒體溝通的管道,一旦有食安事件爆發,民眾會接受到各種訊息。因此如果台灣也能仿效日本,成立專責獨立食安管理機構,也能夠增加民眾對政府的信任。

身為此次高峰會重要推手的立法委員吳焜裕表示,要改變台灣食品安全現況,需要擬定短中長期計畫。在目前行政院組織法中,若要設立獨立委員會,立法推動過程費時較長,但將會列為長期修法目標,短中期則先以建立獨立的「風險評估機構」為首要,預計九月會期開始後推動食安法修正,再逐步落實更完善的管理制度,找回民眾對食品安全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