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眼見過又如何:「壯遊」過後 你到底帶回了什麼?

社會議題

在網路上逛久了,應該對於「壯遊文」不陌生。對於Y世代和千禧世代等青年族群而言,能環遊世界,無疑是人生一大憧憬。這一切,都要感謝相對豐衣足食的生活環境、有史以來最安定和最緊密連結的世界經濟、物美價廉的航空業,以及嬰兒潮世代努力供應的物質生活。

故此,許多年輕朋友相信身邊都有些每天「遊山玩水」的朋友,而且自詡為「世界公民」而驕傲。周遊列國本身不是甚麼壞事,不管是出去開開眼界,還是純粹去放鬆充電都是好事。

但是,若一個人要將「壯遊」作為人生志向,說真的並不是一個最好的人生規劃。這麼說,倒不是出自於俗不可耐的社會意識形態,而是對於個人的思想養成而言,純粹「壯遊」其實並沒有甚麼清高之處。

你的旅遊模式是哪一種?

簡單而言,多數人的旅遊模式可以分為三種: 

1. 雜誌封面還原系(跑景點系)

基本上,就是到世界各地去尋找眾所皆知的旅遊景點當自拍背景,不管是巴黎鐵塔、富士山、威尼斯、華爾街、印度泰姬瑪哈陵都好,重點就是要和周遭朋友都知道的景點拍照。

2. 暴發戶系(購物系)

不多說,所謂暴發戶系旅遊就是到物價較便宜(或是稅制較低)的地區、國家大肆採購、海派消費,購物團和醫療旅遊都算此類。

3. 逛動物園系(壯遊系)

所謂逛動物園,就是用觀賞馴獸的心態去旅遊。這種旅遊模式,是最多「壯遊人士」孤高自許的原因。因為能在另外一個國家左看看、右看看,寫篇心得文闡述自己如何受到當地文化感動,是不是讓人感覺非常有深度呢?

這類旅遊因為脫離了俗氣的跑景點、購物路線,因此常常讓人感到耳目一新,覺得自己拓寬了眼界,與常人不同了。如前述,這三種常見的旅遊模式,其實沒有甚麼特別可取之處,對於個人思想養成其實幫助也不大。跑景點系和購物系本來就是滿足虛榮心的路線,應該不用多做解釋。

所謂的壯遊系其實是「逛動物園系」?

而為什麼「壯遊系」對於個人思想養成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呢?又為何敝人在此稱之為「逛動物園系」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看得到,跟看得懂,是兩回事。事實上,純粹透過旅遊,很難了解到所見之真相。能夠旅遊、能夠親眼看見,其實你真正證明的,只是你的經濟能力可以負擔旅遊的花費。敝人身邊也有很多時常在世界各地「壯遊」的朋友,其中不少已經將此當作正職,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沒有人知道他們現在在世界哪裏。而習慣「壯遊」的朋友,最常見的通病就是開口閉口喜歡「點對點」打擊,而且喜歡用自己在某地看到的個例來一竿子打翻一船人。這類言論包括:

「我在中國旅遊的時候,發現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很重,也正因為如此他們的經濟才會這麼強。」

「我在越南的時候在農村待過了兩天,我發現這些農夫的心境真的好單純,完全沒有物慾,不像我們已開發國家的人一樣滿身銅臭味。」

「我在義大利看到大家下午坐在河畔喝咖啡、喝紅酒,晚上到了八九點才吃飯,一直跟朋友邊聊邊吃到半夜。我們應該要多像義大利人一樣每天這樣順心生活,才會快樂。我好想搬過去喔!」

「我在摩洛哥看到很多虔誠的回教徒,大家都很好客而且純樸,不像我們都市人一樣滿是猜疑。」

這些言論,看似博學多聞,實際上是很沒營養的。

不能用自己的立場詮釋他人的價值觀

因為理性選擇的前提是資訊對等和機會對等。你今天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看到的現象、看到的人事物、看到的一切喜怒哀樂,都是出自於當地人在特定的環境下做出的抉擇。

換句話說,就是你不應該用自己的立場,去詮釋他人的價值觀。如果今天一位在鄉下種田的農夫過著在你眼裡看似單純的生活,那是因為他生活的環境所致。若今天他擁有你的生活條件:不愁吃穿、不擔心沒錢受教育、不擔心沒錢、沒時間出國玩,那他的選擇勢必會有所不同。 

同理,生活看似悠哉的地方,你可考慮過當地的工作機會、當地的社會常態?如果你已經習慣快步調的都市生活,一些外國人悠哉的下午茶生活看起來很讓人羨慕,事實上那種生活你也過不習慣。最後,許多以宗教意識型態主導的國家看似平淡美好,但是宗教意識型態的背後,埋藏的是與其他對立教派的潛在衝突。

通常這類喜歡看圖說故事的「壯遊人士」,只要你稍微問幾個簡單的問題:

「當地主要的人種和語族有哪些?」

「這國家是甚麼時候建立的?」

「這國家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回教徒、佛教徒、天主教徒、東正教徒等?」

「當地的貧富差距如何?薪資水準如何?購買力如何?」

「當地人為什麼對於XX國會有友好或敵對的感覺呢?有甚麼歷史典故嗎?」

很多人馬上啞口無言,甚至會硬氣地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要親眼看過才知道。」

讀萬卷書其實非常重要

這當然是自圓其說,親眼見過又如何?

今天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看到的人事物,都是出自於當地人在特定的環境下做出的抉擇。這些「萬卷書」中的基本知識,重不重要?答案是非常重要。因為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形成、興盛、衰變以至滅亡,跟其演變的時空背景有關,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不外乎當地的宗教、語族、人種、教育、政治、經濟等現象以及相關意識形態。 

以西班牙為例,其在中世紀時受北非的回教徒佔領,受其統治七百餘年,因此西班牙南部無論音樂、飲食還是建築,都受回教徒影響深遠。這些文化上的影響更透過前西班牙帝國散播至其前殖民地,如墨西哥飲食中使用大量的孜然(源自於中東的香料)。

同時,離西班牙不遠的摩洛哥,在二十世紀初被法國佔領並斷斷續續地統治了四十餘年。故此,在摩洛哥常看到回教柏柏(Berber)文化與法式天主教文化的融合,產生出了混合體跟西班牙南方的回教、天主教融合文化有些類似。

在台灣人眼裡看起來都差不多的中東國家,實際上卻因為宗教和地緣政治而互相對立。如伊朗和伊拉克曾經因為地緣政治和爭取什葉派勢力的話語權而開戰;相對地,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則個別是什葉派和遜尼派的領頭羊,互不相讓。

而其中又因為要扯對方後腿而和歐盟、美國、俄國、中國合作,這些都深深影響了當地的人的消費習慣。以伊朗為例,由於跟美國友好的遜尼派交惡,其通常都向中國和俄國購買軍備以及民生用品,像是華為的通訊設備(有別於美國廠商Cisco)在伊朗就很普遍。

壯遊後,不能忘記「每個國家差異很大」

論及消費,其實台灣人在國外常常喊貴,每個國家的當地消費水準其實都不一樣。以希臘和西班牙為例,雖然物價看似比台灣高,但是名目薪資亦較台灣高,換算過後實際上日常生活負擔並沒有比台灣好到哪裡去。相對地,盧森堡、瑞士、摩納哥等國雖然物價貴得嚇人,但是薪水也是等比高,實際上當地人的生活品質較台灣高,而且經濟負擔很合理。

最後,每個國家的產業、企業和工作文化都不同。有些國家像加拿大、澳大利亞、智利、挪威等,開採天然資源和農耕佔其經濟輸出比例相當可觀,其經濟體也對於高知識技工和高端工業的依賴較低。同時,西班牙、葡萄牙、希臘等國的經濟輸出對於觀光業的依賴都是雙位數,因此很多當地人選擇從事低階服務業,高教普及率通常也較低。而很多國家與地區如美國、香港、新加坡等雖然人均生產毛額位居全球之冠,但其貧富差距懸殊(基尼指數大於40),貧富不均程度更甚台灣(基尼指數32左右)。

因此在壯遊後,滿腦子想著羨慕人家或是詆毀人家之前,要記得每個國家的情況差異太大,很難直接做類比。故此,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到頭來若還是透過自己先入為主的眼鏡看世界,不管行多少里路都是白走。有時只是為了讓自己脫離這種「逛動物園」的旅遊心態,選擇放慢腳步,甚至自己旅遊。與其忙著跑景點,不如好好地在一個城市內多待幾天,讓自己有時間慢慢觀察一城市生成的脈絡,讓自己能多花點時間閱讀其人文、其歷史。 

在異地讓自我消失,不是一種彈性疲乏的放縱,而是在暫時忘卻生活日常的焦慮之餘,可以透過學習去嘗試了解別人的思維、別人的生長過程、別人的文化歸屬、別人的自我意識。

太多人嘗試透過旅遊來證明自己不沉悶、透過模仿來證明自己更優越。只有在走過後、閱讀過後,才發現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國度。

本文經作者蕭瑟寡人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