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受阻!為何國泰、中信兩大金控敲不開馬來西亞大門?

新南向

國泰金控這幾天頻頻躍上新聞版面,除了子公司國壽與六福皇宮的租約之外,國泰世華銀行和國壽共同前進馬來西亞收購子行一案宣告確定失敗,金管會主委顧立雄第一時間回應媒體詢問表示,「這並不算(新南向)挫敗」,但國銀為什麼遲遲就是敲不開馬來西亞的大門?

國銀進不去馬來西亞,當地政府的政策態度最為關鍵

國泰金控11日一早還沒7點就發布重訊公告,國泰世華銀和國壽分別出資51%和49%共同收購加拿大豐業銀行於馬來西亞子行(The Bank of Nova Scotia Berhad,簡稱BNSB)一案,由於在合約約定的期限內無法完成,各方同意終止合約。

國泰金控去年5月底宣布以2.55億美元價格買下BNSB的100%股權,而金管會也在6月中就火速核可,當時國泰金原本推估年底前就能取得雙邊政府的核准後完成交割。不過現在收購案告吹,哪個環節出問題,國泰以簽有保密協定為由不便說明,顧立雄則僅僅強調,在商業因素上沒有問題,但也不是跟政治因素有關。

對於這樣的回答,市場猶如霧裡看花。其實,若從馬來西亞當地的市場趨勢可以看到,馬來西亞允許外資進入的時間非常早,導致最後本土銀行家數占全體銀行不到3分之1,也使得當地政府之後對外資銀行的執照控管都非常嚴格,準入條件相較其他國家也比較高。

而2009年至2012年間雖然曾經又短暫開放,然而開放的對象幾乎都如日本瑞穗銀行等全球前幾大的國際型銀行為主,中間斷了幾年後,隔了4年在2016年底,才又因為基礎建設的資金需求開放中國建設銀行牌照。

雙方都很陌生,金融機構需從特殊角度切入

從金融研訓院於去年底受金管會之託對東協國家進行研究也發現,馬來西亞現階段著重於推動特殊專業銀行,像是微型金融、中小企業銀行、農業銀行及開發銀行(包含創投),以及發展數位金融建設等,希望外商可以為當地提供尚未發展的新技術,不僅是把資金帶入而已。

「其實馬來西亞的銀行滲透率已經非常高,因此當地政府的政策是關鍵,他們會考量,外資金融機構進入後,到底能為我帶來什麼好處?對我們來說,東協國家是陌生的,反過來對他們來說,其實我們也是陌生的,」一名學者認為。

回顧過去,中信金控也曾於2016年4月宣布將透過中國信託銀行與台灣人壽收購蘇格蘭皇家銀行於馬來西亞子行的100%股權,但不到半年,中信金在8月公告終止併購合約。金管會當時透露,馬國政府有關切中信的購地弊案相關情況,關心大股東適格性等問題,導致海外布局受到影響。

台商看好大馬市場,金融機構繼續投石問路

目前台資銀行在馬來西亞僅國泰世華銀和兆豐銀行於馬來西亞的離島納閩島設有分行,但當地規定境外銀行業務只能在該島進行,換句話說,業務範圍僅能做到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的外匯業務,而納閩島又是從吉隆坡搭機得要超過2小時以上的小島,能夠發展的客戶相當有限。

不過,一名上市櫃公司高層認為,雖然金融機構在馬來西亞要取得牌照比較困難,但馬來西亞有將近25%的華人人口,這是跟同時也在積極搶進大馬的日本相比,台灣非常有優勢的地方,加上馬來西亞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了,對未來市場相當看好。

國銀進入馬來西亞到目前為止雖然節節敗退,但隨著台商的足跡持續進入,未來應該不難看到台灣金融機構繼續投石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