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實權金控總座 王銘陽120天改革解密

產業動態

開發金控變得不一樣了。今年3月,開發金控破天荒,首度舉辦集團春酒,金控資深副總經理張立人、凱基銀行總經理張立荃等8位一級主管在內,不但事先耗費心思拍攝前導影片,更同台演出機械舞,讓台下數千位員工又驚又喜。

當天晚上,這場位於圓山花博園區內的春酒,就像壽險業圓桌年會(round table)般隆重,所有員工都盛裝出席,有人為了備齊領結、束腹、袖釦,自費五千元治裝。這般場面,在這家金控前所未見。

其實,這個變革,只是開發金新人新政的一小部分。

外界鮮少有人注意,去年底開始,開發金高層歷經了一場人事大地震。

原本開發金控的3家子公司中,只有凱基證券董事長許道義不在金控董事會中,但12月22日的一紙公告,無預警拔除凱基銀行董事長魏寶生的法人董事資格,3天後,凱基銀行副董事長王幼章也不再續任。

取而代之的,是中國人壽董事長王銘陽與其左右手、中國人壽副董事長郭瑜玲。

他,五年讓中壽轉虧為盈》再靠購併,把規模推向顛峰

這個大地震,不只象徵中壽在開發金控中的地位,一舉超越了凱基銀行,更預告全台灣的金控界中,最有實權的金控總經理,即將登場。

在台灣,多數金控子公司的實質負責人,是各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金控總經理並無實權;此外,很多具家族企業色彩的金控,其第2代、第3代在金控或子公司擔任董事,血緣關係讓他們成為真正握有實權的人。

但開發金總座王銘陽不但身兼該金控旗下最大子公司中壽的董事長,且在開發金的中高階主管與董事會成員中,皆不見辜家3代的蹤影,並不會上演老臣與接班人的矛盾戲碼。

現在的他,可說是上有老闆的充分授權,董事會與團隊加持,本身又有財務操作專業,讓他有空間大刀闊斧改革,「可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最有實權的金控總經理。」開發金內部人士說。

會賺錢、不踩雷,加上3次精準的購併經驗,正是王銘陽出線的主要原因。

時間拉回到2003年,當時中壽一直是國內保險業的後段班,甚至曾與問題公司國華人壽齊名,資產規模也只有1千2百億元。為了改造中壽,開發金大股東辜仲找來王銘陽,只問他一個問題:中壽何時可以轉虧為盈?他回答:5年看看。沒想到,五年過去,中壽不只賺錢,股價更上演破底翻揚戲碼,從不到票面價的8元,一路爬升到超過20元。

尤其王銘陽接手中壽之後,嚴格控制風險,只要是不熟悉的產品,決不貿然投資,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2008年金融海嘯時,中壽全身而退,避開海嘯前標榜高收益的擔保債權憑證(CDO),逆勢交出EPS 2.71元的好成績。

做投資出身的他,對財務操作相當嫻熟,14年透過3次購併,讓中壽的資產擴增近10倍達歷史新高。尤以2009年6月,他把握危機入市,以1元價格取得保誠人壽1萬1千名業務員大軍,與近兩千億元資產的戰功最為顯赫。「他對事情判斷力強,思慮非常周延,不會為了其他人說什麼就去做,而是準備好才出手,」郭瑜玲如此形容王銘陽。

一位辜家老臣透露:「老闆喜歡能幫他賺錢的人,」一針見血點出王銘陽能深受辜仲信任的原因。

他,帶中壽一年賺90億》獲利優、資產比母公司更高

無論從資產規模、賺錢能力、股價表現,王銘陽領軍的中壽,不但居開發金旗下子公司之冠,放在金融上市公司來看,也是佼佼者。

攤開開發金控與四個子公司業績比一比,母公司資產規模僅9千億元,規模最大的凱基銀行,也不過才近6千億元,更遑論凱基證券的1千5百億元,而從開發工銀改制而來的中華開發資本,由於業務已切割給凱基銀行,手中管理的資產規模僅370億元,無論哪一個,和中壽約1兆5千億元相比,都是小巫見大巫。

再從獲利貢獻度來觀察,中壽去年賺進逾90億元,也是開發金控下最賺錢的子公司,領先第二名的凱基證券有十億元之多。至於業界最關心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中壽達到10.3%,雖然較凱基證券的13.6%低,但與金控、銀行和中華開發資本介於5%至7%的ROE相比,表現仍然相對突出。

此外,以截稿前的4月42日股價來看,中壽為31.65元,是開發金控11.05元的2.9倍,子比母貴。上述成績,均凸顯開發金控總經理大位,由王銘陽來坐最適合不過,「要從諸侯中選酋長,當然是找最大的啊!」一位金融業高層分析。

下一步,衝大凱基規模》由中壽認購基金,降低風險

「決策明快、效率很高,」中壽總經理黃淑芬形容王銘陽的做事風格。這樣一位手握實權、執行力又超強的金控總經理,上任短短120天,就大動作進行一連串改革。

首先,他大動作挖角投信業界資深好手,包括安泰前執行副總經理暨策略長張慈恩、第一金投信前副總經理暨投資長高子敬,甚至還把先前因身體因素請辭凱基證券總經理的辜家老臣丁紹曾,請回來擔任凱基投信董事長,目標是在3年內,讓凱基投信基金的規模成長10倍至8百億元。

一位外資券商分析師指出,凱基投信規模長大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中壽直接購買其募集的基金,「就像爸爸有錢可以自己管,也可以給小孩管。」乍看之下,中壽購置資產的選項變少,對中壽百害而無一利,但分析師認為,壽險業在資本市場不佳時波動度大,若以集團方式操作,反而可以降低風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其次,市場預估,要將中壽納為開發金控百分之百的子公司,至少還需要八百億元銀彈,儘管開發金手中還有逾兩百億元的現金部位,但為了補足資金的缺口,王銘陽下令,要中華開發資本處分直接投資部位的獲利。去年一整年,中華開發處分變現約50億元,但今年光是第一季,就已賣股逾30億元,速度加快。

此外,分析師也說,過去礙於創投法規限制,槓桿與自有資本比例必須1比1,意即100元的投資,就必須準備100元的資金,會浪費許多自有資本。但保險業務不同,槓桿比例甚至可以拉到14比1,同樣100元的投資,只要7.5塊的資本就能達成。

也就是說,中華開發資本上繳金控的金額,不只可做為收購中壽的資金來源,還能從金控的角度進行資本重分配,讓壽險、商銀進行槓桿倍數較大的投資,提升資本運用的效率。

自王銘陽去年12月中接任總經理以來,開發金的股價已上漲逾15%,今年以來,外資更大幅度買超開發金逾30萬張,漲幅和掃貨力度同樣居金控股亞軍,持股比率則提升近兩個百分點,顯示外資對其改革相當埋單。

不過,開發金控今年第一季稅後淨利近32億元,雖較去年同期大增77%,但其股本龐大,EPS僅0.22元,在15家金控當中並列倒數第2。展望未來,開發金該如何提升整體獲利表現,仍有待王銘陽整合資源的功力。

原文作者為王姿琳,本文轉載自《商業周刊》。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商業周刊》,全文連結:https://goo.gl/w1Zo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