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失兩位警察後 勞動部和教育部對一再發生的過勞憾事還在互踢皮球?

勞工政策

「我們可以原諒肇事司機,是因為過勞真的不是他願意的,他也是為了養家餬口而且也不是因為酒駕。」殉職警察的女兒在臉書寫下這段成熟但令人悲傷的聲明,不禁讓人思考台灣該如何避免類似事件一再發生?423日,台灣發生了一件重大國道事故,兩名警員在執勤中殉職,過程中沒有警匪追逐,也沒有兇狠的歹徒出現,加害者是一位過勞的司機,因注意力不足開車衝撞路肩,最後造成多個家庭悲傷無限蔓延的開始。這件事也掀起台灣對警消權益與勞工權益的討論和反省,看似命運般無人能阻止,但其實政府能做的事還很多。今27日,立委鍾孔炤、吳思瑤、 劉建國、張廖萬堅、鍾佳濱邀請台灣勞工陣線、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青平台基金會,共同召開記者會,呼籲政府能快點推動「勞動教育促進法草案」,落實勞工教育,提升勞工意識。

「勞動教育促進法草案」:希望達成勞動教育向下扎根、勞動教育納入課綱、鼓勵大專院校開設勞動通識課程、深化在職勞工教育、要求雇主參加勞動教育講習課程等五大目標。

提升勞工意識會造成更多勞資糾紛?

根據交通部統計,去年台灣因疲勞駕駛而肇事的件數創新高,多達2304人次,造成2675人次傷亡。這次「闖禍」的司機,在警方介入調查後發現他已經連續上班22天,且有7天每天工作逾12小時,公司讓這位司機4月份幾乎天天都在上班,最後勞動部對雇主祭出裁罰300萬,但對雇主來說似乎也不痛不癢,甚至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勞資糾紛是台灣目前面臨一大難題。台灣勞工陣線楊書瑋主任認為,強調「拼經濟」的台灣社會,背後習慣透過壓縮勞工權益的手段來賺錢,犧牲勞權的社會案例屢見不鮮,聽到要提升勞工權益的政策,就讓許多人不安,認為這樣會增加勞資對立,導致台灣經濟落後。面對這樣的「迷思」,破除的辦法就是透過「勞權教育」。其中一位推動改個的立委劉建國表示,事實上並不會激化勞資對立,透過勞權教育,讓勞工了解自己的權益,讓老闆也能明白法律界線而不觸法,不論是勞工或老闆都受用,更能提升工作環境的氣氛與效率。

推行勞工意識從小開始

台灣每年有許多學生會加入產學合作的實習計畫,卻常常聽到這些合作企業壓榨學生的案件,因為不懂勞基法、沒擁有勞工意識,「台灣每年有許多學生一畢業就投入職場,就像羊入虎口般,什麼都不懂就傻傻地進去。」青平台基金會葉懿倫主任說,台灣在教育上一直都沒有進行勞工意識的培養,導致出社會之後面對勞資糾紛不敢講、不會處理,也不知道怎麼與資方溝通,只能默默忍受。

反觀國外經驗,德國等先進國家從小學就已教授勞權相關知識,甚至對學生未來職涯想像也提供許多不同藍圖。葉懿倫表示,勞權意識教育不單單只是法令規章,應該還要包含未來工作環境的想像與建議,例如未來是零工經濟時代、斜槓青年的職涯等等,這些都與勞工息息相關,社會、政府不應該鼓勵勞工「做功德」,政府得推行能永續發展的政策,該鼓勵的是合理的工時、工作環境。

勞動部與教育部互踢皮球?

其實台灣已有法律在推行勞工教育。

現行「勞工教育實施辦法」,制訂於西元1958年,立委吳思瑤表示,其內容不僅過時且缺乏勞動權益意識的建立。其第一條開宗明義便指出:「為實施勞工教育,倡導勞工終身學習,以增進勞工生活知能,發揮敬業精神,提高工作效能,特訂定本辦法」,從條文內容就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對於在職勞工的勞動意識提升,不僅相關法令位階不足,且內容強調培育好用的勞動力,而非具備勞動意識的主體,因此制定一部提升勞權與時俱進的勞動教育專法,有其必要。

2014年行政院早就版本,但是一直都被「擱淺」。「勞工意識的教育被勞動部和教育部互相踢來踢去,到底是由誰主導,也牽扯到預算問題。」鍾孔炤表示,現在立委會努力推動排審「勞動教育促進法草案」,希望能給予立法院壓力,怒力來翻轉台灣過勞職場的問題,從教育做起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