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樂園爆炸案 意外曝露國軍對解放軍侵台反應

書摘

編按:由於一些國軍紀律問題,導致台灣民眾對於國軍的信心低落。但事實上,國軍十分努力而精實,他們其實不斷更新情資,並且補充裝備與技能。沒想到平日的實地演習、電腦模擬戰場,竟然在一場人禍中得以展現。

台灣的防衛理念

台灣的國家防衛計畫,稱之為「固安作戰計畫」。所謂的固安,就是「穩固、安全」的意思。據了解,這個計畫除了勾勒出作戰的整體概念藍圖,還設計了一整套詳細防禦戰略,以抵擋解放軍的攻勢。固安計畫和其他性質類似的作戰計畫差不多,首先設想敵軍、盟國、友軍、中立方的政治意圖和軍力,再據此決定計畫內容。有了這些假設,就能進一步規畫出危機情況的範圍,而指揮官再依據這些具體範圍,開始練兵應變。這樣,也有助於負責作戰計畫的人進行作戰規畫。如果沒有這些具體範圍,那麼需要防守的地點就會無限擴張,導致部隊為了因應各種理論上的威脅而散得太開。軍隊一旦無法確認主要目標、發展核心作戰能力,整體實力就會每下愈況。

固安計畫的內容主要著眼於「最壞狀況」,也就是敵軍全面入侵的情形。自一九四九年起,中華民國國軍戰略人員就視解放軍兩棲部隊為最大威脅,同時假設解放軍會一併出動海軍和民間船隻,讓一百萬名左右的部隊人員登陸台灣,進行全員侵略戰。中國可能採取的策略當然不限於此,但在解放軍的指導原則文件、作戰研究報告與訓練手冊當中,這招依舊是最常出現的攻台作戰策略。在所有策略當中,這也是唯一能掐住台灣咽喉的招數,因為只要解放軍全員侵略戰成功,台灣島必然會落入解放軍手中。固安計畫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讓中國打消侵台的意圖。不過一旦嚇阻失敗,就會改以擊退敵軍為目標。

解放軍真的要動手打台灣,前提是要滿足很多目前看來不可能的條件。首先,位於北京的解放軍中央軍事委員會得先確信「聯合攻島行動」能順利實行,接著要說服共產黨的領導採取相同立場;而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還必須確定,這場仗一打下去,衍生的政治、經濟、社會成本不會高到無法負擔。固安計畫的目的就是打亂中國的如意算盤,盡可能提高解放軍攻台的成本,讓中國領導放棄這項計畫。如果解放軍不顧風險,非打不可,台灣就能啟動抗侵略計畫,不斷阻撓解放軍兩棲進攻,不讓解放軍佔領台灣,讓解放軍陷入消耗戰,直到北京高層禁不起折磨而崩潰,或者解放軍因為損失慘重而羞憤撤退為止。

台灣也研究過敵軍其他的進攻策略。但對於台灣的整體防禦計畫而言,這些策略相對不太重要。雖然解放軍可能不採登陸戰,單純使用封鎖及/或轟炸戰術來打敗台灣,不過在台灣的戰略規畫專家看來,這招的威脅性顯然小了點。台方戰略人員很清楚,解放軍希望速戰速決。

考量台灣海峽的天候條件,狀況會變得極度複雜,而且實際上,一整年當中,適合解放軍船艦和戰機在海峽上行動的時間並不多。另一方面,中國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也會碰上大麻煩。假如封鎖及/或轟炸行動需要長期進行,那麼,在台灣真正斷糧或毀滅於大火之前,政治、經濟、外交等負面因子早就先讓中國崩潰了。

台方的戰略規畫者相信,解放軍內部傾向這樣做:釋放出越少警告越好,最好使用欺敵與突襲戰術火速登島攻佔台北,並在以美國為首的盟軍部隊積極介入之前,就逼台灣投降。解放軍內部文件指出,在出動大軍登陸台灣之前,應該會先短暫實施全面封鎖及轟炸行動。文件也認為,解放軍除了發動登島進攻,也可能持續、不定時實施小規模封鎖及轟炸行動,作為對台施壓的手段,但這招只有在無法達成統一目標時才會執行。由此看來,對解放軍來說封鎖及轟炸的重要性,比不上登島進攻。

天災人禍中看出台灣的防衛能力

據指出,固安計畫的內容相當有彈性,而且不斷更新。只要台灣蒐集到新的解放軍情資,只要國軍獲得新裝備或新技能,或國軍各單位精實縮編重組,計畫內容就會隨之調整增補;而台灣在演訓中累積的經驗,也有助於修正應戰計畫。固安計畫每年都會實地演習數次,演練項目除了地面部署、消防演習,還會透過電腦遊戲模擬戰場指揮。不過,電腦兵推是虛擬的,如果在天然及人為災害之中,情境就更真實了。

二○一五年六月二十七日晚間,一場台北近郊水上樂園的嚴重事故,讓台灣的國安應變機制接受了重大考驗。當晚,位於八里的八仙樂園舉辦了仿印度節慶的主題派對,在空中噴灑彩色玉米粉。在眾人興致高昂之際,空中的粉末突然驚天爆炸,被火球波及的傷患超過五百人。受害者多數是燒燙傷病患,他們有些被困在熊熊燃燒的舞台上,有些身陷被抽乾的游泳池。這場爆炸事故一發生,立刻觸發國防早期預警系統。參加狂歡派對的人其實不知道,他們正踩在台灣數一數二容易被解放軍侵略的區域,也是台灣軍隊刻意嚴加防範的地點。

八仙大火爆發後,政府高層啟動原先用來守護大台北地區的緊急救難機制。早已在當地頻繁演習的快速反應部隊,也在事發後迅速抵達現場,並在最短時間內架設分流站並疏散群眾。赴現場救援的單位包括陸軍、海軍、海軍陸戰隊、後備指揮部及憲兵隊。這些單位由於救災迅速、專業素養高,因此大受媒體讚揚。當晚,中華民國國軍就這樣一面防止敵軍侵略首都地區、一面處理人為災害。在這場緊急事故考驗中,固安計畫和負責執行計畫的軍隊可說高分過關。

不過,對於台灣抗侵計畫的批判依舊不少。有些美國專家認為,固安計畫的目標太龐大,中華民國國軍做不到。對這些專家而言,台灣應該要把目標設定為「陣地挖好、拼命死守、等待救兵」才對。這套戰略思維的脈絡,其實源於美國歷年來在亞洲的作戰策略,最典型範例的就是長期有美軍駐守的日本和南韓。然而,台美雙方並未簽訂防禦條約,台灣的戰略規畫者自然不願意遵循日、韓模式,將國家的安危存亡交到美國領袖手中。

固安計畫之所以誕生,正是為了讓台灣武裝部隊提前做好準備,以因應以下三種最壞的局面:第一,中國侵略時,美軍救星沒出現;第二,美國出現太晚,大勢已去;第三,美軍及時出現,但解放軍太強。雖然以上三種局面不太可能發生,但任何一種發生,對台灣來說都是大災難。有鑑於此,台灣才規畫了未雨綢繆的作戰策略,盡可能不要過分倚賴美國龐大的軍力和善意。

台灣國防規畫人員比較審慎,他們評估,國軍要有心理準備,必須在沒有外力援助的情況下獨力捍衛國家。其實,中共的武力封鎖和轟炸行動反而不是台灣規畫人員最在意的事——雖然這兩者發生的機率更高(較之於中共全面登陸攻台)。在他們看來,台灣的民選政府不會迫於威脅而投降,而且就算台灣因此經濟崩盤、戰力縮水,全體軍民依然不會輕言放棄。中共想拿下台灣,就非得實際上佔領整個台灣,徹底擊潰誓死捍衛自由的國軍。以上是台方基本戰略思維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