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虐開案率僅7% 誰來許孩子一個平安長大的未來?

社會福利

「大家都知道,孩子是國家未來的領導人,如果孩子在不健康的環境下長大,是整個社會的損失…」在警界赫赫有名、被外界譽為「神探」的李昌鈺說道。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掌上寶,但這情況,恐怕不是用於所有家庭。多數兒童受虐事件出自於原生家庭,根據衛福部統計,106年的兒虐案件中,高達41%出自於不當管教,其次是疏忽以及身體虐待。

兒虐案件多舉證不易

「光是去年(106年),全國兒少虐待案件的開案率只有7%,能提起獨立告訴的更只有2.8%…」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指出,去年兒虐通報案件共計多達5.9萬筆,但開案率卻僅僅只有7%,高通報量雖然可能與法律規定醫師、教師發現疑似兒虐案件就要通報有關,但夏紹軒認為,問題還是出在難以舉證。

李昌鈺指出,要能順利破案,需要有「人證、物證、現場、運氣」等相關證據。但在兒虐案件中,卻常常陷入舉證不易的困境。

以人證而言,在兒虐案件中,由於施暴者多數是身邊親人,除可能遇到相對人否認的情況,更可能因為其他親屬隱諱不報而失去人證。此外,許多受虐兒通常年紀還小、心智尚未成熟,因此也欠缺陳述能力。

由此來看,物證以及現場恐怕是最容易舉證的項目。不過,就物證而言,目前許多第一線醫護人員並未接受刑事司法教育,不一定能馬上辨認是否是兒虐傷勢。「一般來說,身體上有新、舊傷,骨折發生在不該發生的地方,這些都可能是徵兆。」夏紹軒指出,許多表面上看起來就只是醫療行為的常態,但常常不僅於此,若醫護能多訓練相關的知識,說不定就能挽救一次悲劇。

他也認為,現今醫療體系缺乏保存衣物、檢體等物證的概念,「當我們發現不對勁時,會盡量把孩子留在院內。」不僅能將可能遭受虐待的孩童留在安全的醫院體系,也增加蒐集物證的機會。

醫、社、法、警界應多方協力

「其實很多時候,社工、醫師心裡都很清楚這就是虐待,但卻還是沒辦法起訴…」家扶基金會執行長何素秋提及,如同夏紹軒所言,很多兒虐案件即使大家心裡都清楚,但沒有證據還是辦不了。對此,夏紹軒強調,幫助受虐兒不只是社福、或是醫護的事,應由警、社、法、醫等多方面共同協力,才能網住兒童的安全。

「社工無法立即家訪、刑事人員也只有在明顯虐死、重傷等案例時才會介入,但通常已經來不及…」已經談了人證、物證面臨的問題,如何保存現場也事醫大難題。夏紹軒指出,社福體系每日所承接的案量大、社福人員人數不足也早已不是新問題。但在蒐證的程序中,醫界和社福體系並不能介入,還有賴警政體系的協助。

對此,衛福部保護服務司科長林春燕也提及,目前衛福部與各民間團體正致力推廣社會安全網,還有賴民眾能夠共同參與,一同守護國家未來的主人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