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買菜時你注重的是「外觀」 那別說你重視「有機」「食品安全」...

農業經濟

前行政院長游錫堃一行人上週拜訪立法院長蘇嘉全並向各黨團遊說,《有機農業促進法》有機會於本會期三讀通過。這雖是有機農業發展的里程碑,但有機蔬果通路長年來以小農市集、特定有機通路、部分學校午餐與大型量販超市為主,如何跨出「同溫層」透過一般通路進入大眾家庭,反倒是有機農業界要面對的挑戰。

有機拍賣不好做,產銷兩端對價格沒共識

去(106)年8月成立的板橋果菜批發市場「有機蔬果拍賣區」,正是為協助有機農產品通路普及化而誕生。不過營運至今,板橋果菜批發市場工作人員透露,有機拍賣不好做,關鍵在產銷兩端對價格沒共識。

工作人員指出,承銷人通常會拿有機蔬菜的品質和慣行做比較,較難接受兩者有價差,有機農民則會把一般有機行情價套到拍賣市場的邏輯裡。以俗稱的「大陸妹」為例,即使拍賣員將有機菜拍得比慣行菜特級品高出一倍(即一公斤30元),但因為低於有機行情價,農民多半無法接受,持續供貨給批發市場的意願也較低。

數個月來,板橋果菜批發市場努力到產地進行輔導,鼓勵有機農民跳脫價格迷思,希望翻轉農民看待拍賣市場的心態。目前已有70多位有機農友加入供應單位,有桃園的農民每週會固定供少量約300公斤的有機菜給市場,雖然短時間內無法賺錢,但至少維持農場工人工作穩定,農場的生產排程也不用因為可能生產過剩而增加更多不確定性。

板橋批發市場蔬菜管理員林佳彥和有機拍賣員塗凌群都說,拍賣制度具有推廣農產品的功能,但如何把「少數接受」推廣成「多數接受」,需要時間和農產品持續供應,才能促使拍賣員和承銷人熟悉產品,為產品打開市場。當消費端反向回饋到生產端,才可能建立良好的行情價格。

每天半夜2點55分,板橋果菜批發市場的有機拍賣員塗凌群(中後)會站上拍賣台開始拍有機蔬菜。(圖片來源/農傳媒授權)

為推動有機拍賣,板橋投注獨立倉儲和人力

去(106)年5月開幕的板橋果菜批發市場,是全臺第一座綠建築及智慧果菜批發市場,除導入鋰鐵電池電動運輸車、場內採用「無現金電子交易」外,在去年八月還率先推動全國第一個「有機蔬果拍賣區」,期盼透過拍賣,擴大一般市場對有機蔬果的認識。

與臺北、桃農、臺中、高雄等批發市場將有機蔬果和一般慣行蔬果混在一起拍賣的方式不同,板橋果菜批發市場特別設置獨立冷藏庫,冰存有機農友的農產品,並在拍賣場拉出獨立區塊,放置展示樣品的玻璃冷藏櫃,還有一組拍賣員和理貨員,專門負責處理有機蔬果的拍賣作業。

儘管特別投注人力和物力,但受限大環境對有機農產品的接受度不高,林佳彥和塗凌群都坦言,有機拍賣不好做。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板橋果菜批發市場畢竟不像里仁、棉花田等有機通路,進場的買方對有機蔬果本就有高度興趣。拍賣市場要如何在數百位承銷人中,測試誰是潛在買方,誘導承銷人試著買回去銷售看看,需要時間的累積。

消費市場長久以來評斷蔬菜好壞,是以「外觀」為首要標準,「食品安全」才是其次。有機蔬果要在拍賣市場與其他產品競爭,承銷人看的多半是外觀,越好看、價格又便宜,才是各家必爭的目標。

不過,價格便宜和現行有機蔬果的市場經營走向,幾乎是背道而馳,拍賣員口中「有機拍賣不好做」的關鍵點就在這。

承銷人闕辰維去年底至今,陸續買過兩、三回有機蔬菜,銷售並不理想。他在新北市樹林區的市場擺攤,客戶以中高年齡的婆婆媽媽為主,這些人平常沒有吃有機蔬菜的習慣,再加上有機菜和慣行菜有價差,同樣一包250克的有機菜要20元,但慣行可以買到兩倍數量。

闕辰維說,現今社會不景氣,婆婆媽媽通常是選慣行菜,除非有吃過覺得好吃的回流客或年輕族群,才會比較願意購買有機菜。他回憶,之前曾批有機蔬菜到傳統市場賣,結果差點賣不完。好在他的蔬菜也有供應給幼稚園,請幼稚園幫忙處理。

「但這經驗或多或少會影響我,猶豫下次要不要繼續買有機菜,」他表示。

買方要低賣方要高,拍賣員走訪產地輔導農友

有機消費市場難以拓展,回過頭來看生產端。塗凌群說,有機農民寄蔬菜到板橋拍賣,通常會冀望價格能和有機市場的行情價、或交給固定通路的相當。但拍賣本來會隨市況、供需的好壞,調整高低。有機農民供貨不穩定,生產過剩才會送到拍賣市場來,卻期望一旦有供貨,市場必須拍出高價,令他困擾。

推動有機拍賣不簡單,守備範圍不只拍賣場,就連產地輔導也要一把抓。(圖片來源/農傳媒授權)

塗凌群舉「大陸妹」葉菜為例,日前(4月26日)慣行的特級品一公斤有機會能賣到15元,有機拍賣區就會盡力喊價賣到15元之上,甚至往上翻倍到30元,但這看在有機農眼裡還是不夠,因為在有機市售行情或與特定通路談妥的價格,至少要50、60元以上。

「產銷難連結,達成價格共識,是目前推行有機拍賣的最大挑戰。」林佳彥補充道。

如何消弭產銷中間的落差?塗凌群說,輔導有機農友是現階段首要任務。他解釋,一般批發市場的拍賣員並不需要做輔導工作,頂多是到農會或合作社分享市場狀況和分級包裝作業。但他到農場輔導有機農,除了告知農民現行有機的相關規範外,還得進一步了解對方的田間管理模式給予建議。

他進一步表示,有機生產界的差異很大,有專業管理者,也有隨便亂種、種籽一把把撒的農友,市場能做的,就是透過輔導時盡力提升農友觀念。

透過輔導時面對面地溝通,塗凌群多半會鼓勵農民跳脫價格迷思,生產過剩的葉菜不要打掉做肥料,加減送到拍賣市場打通路,把市場當做品牌推廣的一個選項。

把批發市場當小通路,農友:生產管理不再卡卡

塗凌群說,有機農的營運模式大多建立在計畫性生產的規則下,有訂單才生產,但秋冬葉菜類時常盛產,一棟30坪的溫室平常可能產200公斤,一到冬天可能會長到300至400公斤。長久以來,有機農民多半會為了生產過剩的有機菜苦惱,卻因為要顧及有機社群的行情價,寧願耕鋤或調整管理模式,結果反而連品質都顧不好。

桃園市蘆竹區福耘有機農場負責人徐健燊,今年2月就曾深受葉菜產量過剩所苦。他解釋,兩年前他投入短期葉菜類生產,目前擁有36棟溫室,主力以供應學校午餐為主,今年春節前後,天氣忽冷忽熱,本來不同產期的葉菜類一起大出,供應給許多通路但還是產量過剩,最後決定請板橋果菜市場協助銷售。

徐健燊說,供貨給拍賣市場心態要調整。對他來說,生產、工人人力穩定最重要,如果每次為了生產過剩,調整既有的工作流程,整個農場的生產排程會亂掉。

「寧可這批菜送市場拍賣雖然不賺錢,但至少能維持基本工人的工作穩定,這是最重要的,」徐建燊表示。

對有機農民徐健燊來說,農場排程能穩定、工人工作也穩定是最重要的。(圖片來源/農傳媒授權)

他進一步表示,拍賣市場的菜價不見得會一直低下去,現在他每週大概會穩定供應(300至500公斤)的有機菜給板橋,不但農場的生產排程順多了,而無形中也是打品牌知名度。

有機+拍賣,市場期盼穩定供貨打開有機拍賣行情

林佳彥強調,批發市場很重要的功能在做推廣,如何把「少數接受」推廣成「多數接受」,需要時間和農產品持續供應,消費需求才有逐步打開的可能。

他舉例,15年前葉菜「大陸妹」剛上市,市場承銷人不認識,前後也是花了兩年才普及化;又如18年前的吉園圃水耕萵苣,市場承銷人當時連吉園圃都不曉得,根本不知道怎麼銷售,好在當時水耕萵苣每天都持續且大量的供應,市場很快在6至8個月就被打開。

透過這八、九個月的走訪輔導,塗凌群說,目前向板橋申請有機農產供應的農民已成長到70多位,算是小有成效。當越來越多有機農民理解拍賣機制,願意固定少量供貨給市場,承銷人也逐漸穩定後,有機蔬果的行情自然會形成,市場就會慢慢打開,但這需要循序漸進,讓時間慢慢發酵。

林佳彥也說,有機農民在標章驗證、物流等費用所付出的成本,相對比一般慣行多,會希望賣的比慣行高,這心情很能理解,但市場若沒打開,讓消費端反向回饋到生產端,很難形成良性的採購價格。

他強調,有機和拍賣本是兩件事,當這兩件事放在一起,板橋果菜批發市場做不少努力,希望未來有機農民不管是因為生產過剩供菜給市場,還是願意將拍賣當成通路經營,市場都很願意做推廣的後盾。

原文作者為 郭琇真,本文轉載自《農傳媒》。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農傳媒》,全文連結:http://bit.ly/2KdS4H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