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689萬票今何在?頂峰下山的民進黨VS.谷底爬升的國民黨

520專題

689萬張選票,執政2年後的蔡英文,現在還有多少票?用2018年地方選舉的結果來推估,可能還不一定準,但是若照民意的反應來看,應該只會從689萬往下減少,不會增加。不過政治是相對的,民進黨政府失去的選票,流向哪裡?向泛藍靠攏嗎,恐怕也未必。

長照、年改讓外界比較有感

其實,民進黨是有些緊張的,想知道蔡英文不高的民調,究竟是真的不支持、還是假的不支持?所以在執政兩周年前夕,做了一次特別的調查,問到「現在是改革的關鍵階段,有人希望趕快改革,有人希望不要改革,雙方都不滿意,這就是蔡英文滿意度下滑的原因」的說法,結果有53.3%受訪者表示同意。

又問到「即使滿意度下滑,但政府改革的方向是對的,改革的腳步不能停,應該在平衡中繼續往前走」的說法,有70.6%受訪者表示同意;其中,泛綠支持者有9成同意這麼說,中間選民有5成9表示同意政府改革的方向是對的,泛藍支持者,則有52.7%認為改革腳步應該繼續往前走。

值得注意的是,該民調顯示民眾最滿意的施政項目,依序是長照(16.6%)、年金改革(15.7%)、托育/托嬰政策(8.7%)、加薪/調高基本工資(8.2%)、國防安全/國艦國造(3.3%)、稅改/減輕稅賦(1.7%)、勞基法修法(1.7%)、新南向政策(1.0%)、興建社會住宅(1.0%)、處理不當黨產(0.6%)…等。

反蔡倒蔡還不是政治潮流

顯然的,蔡英文政府把施政主力是在內政,與馬政府當年一上台,把焦點放在兩岸交流有所差異,其實馬、蔡的施政過程都面臨到反對勢力的挑戰,抗議、遊行事件層出不窮,兩人聲望的跌勢也很相似,但當時沒有人做馬英九的「支持度」調查,如果有,與蔡英文現在「沒有滿意度、卻有支持度」會接近嗎?

無論如何,不管哪個政黨,都要藉由選舉來證明自己的實力,才能在政治上占有一席之地,年底選戰大家磨刀霍霍,但前提是,打選戰要先刮起一陣風,民進黨擁有行政優勢,基本上就有先機,雖然說戰場開太多,製造了不少敵人,不過認同的人也不少,只是有沒有表態、想不想表態,以及怎麼表態?

馬英九在2014年地方縣市長選舉只贏6個縣市,那時候的風吹的就是挺馬、挺藍變成一種落伍,挺不下去、不想挺、不敢挺;現在的蔡政府還沒有到這種境地,而且即使馬英九在第一任上就被轟得滿頭包,還是在2012年連任,而2010年首次五都選舉國民黨也拿下3個,蔡英文與民進黨即使在差,年底選戰應該會比馬政府時代要好得多。

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尚稱團結

事實上,蔡英文執政,民進黨內還是處於一種相對穩定與團結的氛圍,因為8年在野真是苦不堪言,是全面性的遭到馬政府的壓制,因此即使經過近幾個月來的黨內初選後,裂痕就鮮少再擴大,落選者想違紀參選的還很少見,某種形式上的合作仍是普遍的通則,沒有黨內分裂,給外界觀感也會比較好。至少,蔡英文領導的民進黨還維持著一定的整合性,這也讓民進黨具有相當的基本盤。

對國民黨有利的是,過去有些離心的軍公教選票,會在年底選舉回籠,不過年金改革對已退休者影響較大,對現時軍公教的「受損」則較小,但重點是年金改革並非執政者的失政,國民黨要擴大或渲染改革不當,利基點還不夠強烈。

至於蔡政府的長照、前瞻、5+2產業政策,與國民黨本身偏右的色彩,也會反對得理不直、氣不壯,只能在兩岸交流中斷上做文章。因此,就算民進黨開闢的戰場很多,但可以給國民黨征戰的場域很小。

不團結還是國民黨最大的問題

相反的,不利於國民黨的因素就不少了,除了在內政與改革方面,沒有辦法建構比民進黨更優質的論述,其本身黨產被凍結大部分,勢必會影響年底選情。再者,民進黨在2008年敗選後,憑著一連串的立委補選、基層改選等,以戰養戰奪回失地,國民黨則沒有太多這樣的機會。

資深人士說,「不團結還是國民黨最大的問題」,這是從國民黨下野的頭一年內,陷入黨權之爭開始,吳敦義、洪秀柱、郝龍斌等系統的黨魁爭奪戰,即使吳敦義力挽狂瀾,第一輪就當選,但其僅獲得52%黨員的支持,就預告了他的統治基礎並不絕對牢固;朱立倫雖未加入黨魁競逐,但他是一方之霸的新北市長,這幾股勢目前合流機會不大,且為了2020總統大選門票,各方會盡釋前嫌,「鞏固領導中心嗎?」

吳敦義的本土派色彩,不只中國方面還在觀察,黨內深藍並不以為然,國民黨有「民進黨化」的現象,派系、山頭各為其主,特別是沒有黨產的挹注,參選人只能好自為之,但這也會讓有能力的與政商實力雄厚者凸顯出來,其中仍不脫兩股勢力,一個是以中國台商為主,另一個就是本土企業界或其所力挺之人。

美國、日本與中國對年底選戰的影響

沒有經過裂解與重生的國民黨,讓外界沒有新意,感受不到國民黨徹底反省的意志,對於黨產改革、轉型正義的抗拒,可能也部分抵銷對蔡政府的惡感,這反映在許多民意調查上的政黨滿意度沒有太大起色,落後給民進黨,是一項警訊。

值得注意的是,國民黨與泛藍陣營,碰上的是一個不挑釁國際與兩岸關係的蔡英文政府,要大舉攻城掠地是有困難的,而且年底選舉的結果,又關係黨內各方勢力消長,無疑的,吳敦義都是指標,在贏了繼續攻頂、敗了準備下台換人之間,國民黨或許少不了勾心鬥角。

當然,外國因素向來也是影響國內選舉的條件之一,但顯然比中國更有power的美國,對蔡英文政府還是支持的,日本也持友善關係,過去兩黨會做的告洋狀舉動,這次有沒有作用,則有待觀察;中國方面,在壓制蔡政府的同時,又會對國民黨及泛藍施予怎樣的加持力道,效果如何,也值得關注。

總而言之,2018年的政治形勢,是對民進黨不是很有利,但國民黨也沒有優勢,各小黨還要培養氣候,柯文哲與綠營分道揚鑣,白色力量的外溢效應應該會遞減,所以主盤勢仍以藍綠為主。從2014年到2016年,基本政治格局變化其實不太大,在「誰犯錯越少就是贏家」的理論上,下半年進入選舉肉搏戰,才會是變盤與否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