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蔡通」下的新美國主義算計


上週六看似無預警的「川蔡通」,不僅讓「Taiwan」在短短幾小時內成為Google最熱門的搜尋字,也讓隨後這幾天各方對於這通電話所引起的多方衝擊此起彼落的加以評論。

姑且不論這通電話的背後醞釀以及潛在的條件交換,還有台灣媒體名嘴們一窩蜂的從台美關係視角擴大解釋這個事件,但是這通電話的最重要關鍵影響,還是在於當前錯綜複雜的美中關係下一刀剪開的一個線頭。

回顧美國總統大選之前的這幾個月,自從川普在共和黨初選逐漸嶄露頭角以來,中國的官方電子媒體與網路輿論,就一反過去傾向民主黨的傳統的帶起「抗希援特」(中譯特朗普)風。隨著川普在競選過程中的聲勢逐漸看漲,這股支持川普的中國聲音也隨之逐漸擴散。不只是在中國內部,包括在美國的中國人社群,不論入籍美國具有選舉權與否,也在整個選舉過程當中明顯地傾向支持川普的態勢。

「在商言商」的川普比希拉蕊好懂多了

相較於民主黨希拉蕊,從中國人的視野普遍認為共和黨川普的「在商言商」,會讓基於貿易關係緊密結合的美中關係不至於有太大變化,甚至是可以符合「以利相交」的單純算計,這比起希拉蕊偶爾會以普世價值與人權問題作為訴求的不可衡量,要來得簡單得多。

除了這個層面考量之外,川普在競選過程中備受爭議的行事風格,也讓中國官方媒體在整個美國大選過程當中,不時以川普的崛起作為「民主制度的致命傷」,藉以佐證「民主必然走向民粹」的中國官方邏輯。

從選舉過程中看來,川普確實是美國總統候選人當中,最符合中國國家利益的好對象。即便對於一開始聲勢高漲的希拉蕊仍有官方看好的外交常規,但是不論從哪一個立場出發,中國民間一面倒的支持川普聲浪,甚至以滯美中國人為了祖國利益而自發或有組織的影響美國總統選情,卻是官方刻意營造或是民間自發的事實。

相較於其他國家移民在這次美國大選當中的態度,中國這個太明顯的立場與組織性介入的作為,不僅跨過了美國對於他國關於美國選舉「可以有立場但不能有動作」的紅線,也讓美國驚覺這和過去面對包括拉丁、非洲、或亞裔選民單純的個別立場不同,首次感受到經過了這些年美中關係的緊密發展之後,中國透過滯美中國人在每一個領域的存在,以及中國企業與中國市場利益對美國的箝制力,已經是到了足以影響美國選情的嚴重程度。

「川蔡通話」是一場精密的算計

如果明白這個背景,就不難從另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角度來解讀川蔡間的這通電話,一個從美國國家安全的視角。

川普在不到一個小時的第二封推特,表面上是以台灣每年軍購這個在商言商的立場,來駁斥在那第一個小時當中反對川普與蔡英文通話的輿論聲浪。但是從上述的角度來解讀,這也完全是川普與其國安團隊,得以用一個無關太多美國當前國家利益,卻是中方必然敏感的動作,來測試「中國利益」對於美國輿論與政界意見的涉入程度。在川蔡通之後的這48小時,各大社群平台上氣急敗壞甚至付費推播的美國媒體機構反川蔡通評論,絕大多數都是來自華人姓氏的撰稿者。這在標榜美國主義的川普團隊眼中,無異是盤點各方立場與利害結構的大好時機。

而台灣,只是在新美國主義即將登場的前夕,在美方國安幕僚精密的算計下,配合演出的角色而已。台灣各媒體對於美國在西太平洋戰略與台美關係的過分期待,也就不用因為這個單一事件而太過認真。倒是經過這個事件之後,在這一整個大局當中,台灣如果可以藉此在國際局勢中,從不同角度找到強權競合下可以被利用的契機,而且勇於把握,如同菲律賓政府在過去幾個月對外政策的靈活表現,才是小國在地緣政治與全球競合當中得以不斷累積國家實力的唯一途徑。

《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