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災食品即將入台 政府沒讓你知道的4件事


日系百貨地下超市,一向是貴婦以及家庭主婦熱愛的採賣地點,就算超市裡賣的東西,價格就是比外面貴上許多,主婦們也買得不亦樂乎,因為長久以來台灣的民眾相信「日本進口的食品品質一定有保障」。

過去這樣的認知或許正確,但是從現在起大家要開始特別注意了,蔡政府即將要階段性開放311核災受災區福島5縣市(包括:福島、群馬、櫪木、茨城、千葉)的食品進口。

蔡政府現在告訴大家,會嚴格把關進口的核災地區食品,甚至從今天開始一連三天在北中南東採取以馬拉松式的連開10場公聽會,急著為開放核災食品做準備,不過有幾些事情,就算是召開公聽會政府也不會告訴你,不過你可是一定要知道。

目前蔡政府告訴大家,連衛生標準更嚴謹的歐盟都開放核災5縣市食品輸入,全世界僅剩下台灣和中國不開放,甚至有官員私下說「應該讓科學說話,而不是只用情緒決定政策」。但真的是這樣嗎?

沒讓你知道的事情一:中、韓、港、澳等日本鄰近地區對核災食品進口採嚴謹態度

目前台灣是禁止福島5縣市所有食品進口(酒類除外),根據我農委會公布跨部會赴日實地考察報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是停止輸入日本10個都縣的所有產品,香港是停止輸入福島5縣市的蔬果、乳、乳飲料、奶粉,澳門是停止輸入9都縣的蔬果、乳及其製品外,福島的肉、其加工品、蛋、水產以及其加工品也停止輸入。

另外,韓國是停止輸入日本13縣特定食品及福島、茨城、群馬、宮城、岩手、櫪木、千葉及青森等8縣水產品;新加坡是停止輸入福島水產品、林產品;菲律賓是停止輸入福島部分魚類;俄羅斯則是停止輸入7個都縣的水產及其製品。

顯然並不是只有台灣不開放,而是許多國家是選擇性的、有條件的開放,其中歐盟國家本身就是農漁業大國,進口日本食品相對少,管理上自然可以較為寬鬆,但是進口日本食品數量大的中國以及韓國,態度都採取較為謹慎的態度。

由於台灣糧食自給率僅3成,一年所有食品進口數量當中,日本食品約占4分之1(台灣是日本食品進口排名第3的國家,台灣占日本食品出口13%,每年將近10億美元。)台灣每年從日本進口食品數量這麼大,消費者吃到的日本食品這麼多,政府難道不應該採取嚴謹一點的態度?

沒讓你知道的事情二:台灣標準比日本寬鬆,如何防止遭污染低階核污食品入民眾口中

核災食品放射性物質的含量以Bq(貝克)為單位,所謂的Bq是放射性活度單位,這個數字愈下降,表示食品安全管理愈嚴格;Bq/kg(貝克/公斤)就是每公斤食物當中,放射性物質含量的單位。

在311發生一年多以後的2012年下半年,許多日本食品當中被驗出含有放射性銫-137及銫-134,這主要是因為福島核災所造成。由於銫的半衰期長達29年,是影響環境相當嚴重的核輻射物質。

為了挽救日本人對於本國食品的信心,從2012年4月1日起,日本對各類食品實行更嚴格的檢出標準,這個標準至今並未更改,分別是嬰幼兒食品、牛奶的放射性物質檢出標準為50貝克/公斤,蔬菜、穀物、肉類等一般食品為100貝克/公斤,飲用水標準為10貝克/公斤。

換句話說,就算311發生至今已經5年,但是現在在日本,若是食品當中所有放射性物質含量超過100貝克/公斤,就會被當成低階核污染食品而遭到丟棄。

當時核災發生一年後,甚至會從日本大量進口水產品的韓國,也把標準修改到跟日本一致,所以從2012年4月起,韓國農林水產食品部對日本進口產品的放射性銫標準,由原先的370貝克/公斤提高到100貝克/公斤,進行嚴格管理。

不過根據台灣法令規定,食品中銫-134及銫-137的總和含量限值為100貝克/公斤,碘也同樣是100貝克/公斤,放射性物質加起來總量200貝克/公斤,比日本的標準寬鬆。

也就是說,韓國的做法主要是防止在日本已被列為放射性銫超標的食品,透過進口或是其他第三地,進入自己國家境內,但台灣食物的自給率僅有3成,每年進口日本食品品項眾多,如何防止在日、韓早就被當成低階核污染食品而遭丟棄的東西,光明正大進到台灣賣場來販售,政府要怎麼進行把關,也應該要清楚告訴民眾。

沒讓你知道的事情三:食入遭放射性物質污染食品,對幼童及青少年影響最大

《信傳媒》記者追蹤這個議題多年,在過去政府幾次想開放核災食品進口的過程中,記者曾訪問已過世的良醫、長庚醫院腎臟科教授毒物科主任林杰樑。

最近《信傳媒》記者又再度拿出過去的筆記,裡頭還清楚的寫著:「長庚醫院腎臟科教授毒物科主任林杰樑表示,如果食入遭到放射性銫污染的食品,銫會累積在人體的肌肉當中,經過體內曝曬的結果,DNA(染色體)將出現病變,罹患癌症的機率就會大幅增加。

而分裂中的細胞如血液、精子、卵子對於銫最為敏感,因此嬰幼兒、成長中的青少年,以及孕婦若吃入含有放射性銫的食物,對於身體健康影響將會相當大。至於碘131食入過多或是曝曬過多,則會大幅增加甲狀腺癌罹患的機率。

當核災食品還存有健康上的疑慮,而現在政府對於開放核災食品則已是「箭在弦上」,一向強調要把「民眾健康」擺第一的蔡政府,接下來要如何保障民眾的健康?英全政府官員應該出面說清楚。

沒讓你知道的事情四:若開放,來自核災地區食品應清楚標示

目前衛生福利部打算用「逐批抽查、逐批檢驗」從核災地區進口的產品,來捍衛民眾健康,不過國民黨立委王育敏就質疑:「台灣邊境人力僅有69人,要如何做到逐批抽驗?」據了解,目前衛福部打算增加7個邊境查驗人力,來應付後續龐大的日本食品進口量。

不過就現實面來看,增加抽檢人力根本就是「螳臂擋車」、「杯水車薪」,目前沒有開放這幾個地區的食品進口,台灣一年就有超過300億台幣的日系產品進口量,如果再增加這幾個核災地區食品進口,數量一定會更加龐大。

如果迫於經貿壓力,台灣非得進口日本核災地區產品不可,那與其增聘人力稽查,不如就比照現在基改食品模式,設置專門食品標示規範,清楚告訴消費者,「哪些產品從核災地區來的」,讓消費者可以清楚了解風險,在面對龐大的日本食品時不會無所適從。

畢竟再怎麼檢查、抽驗,最末端的稽查都還會有漏網之魚,標示不清也容易引起消費者恐慌,不如溯源管理,要求公開產品源頭,強化食品標示,讓消費者一眼就能辨識,進而自己選擇「要不要買、要不要吃」,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