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圓環拆了 誰是共犯?


台北建成圓環曾是許多老台北人的共同回憶,經過附近很難不被玻璃帷幕建物吸引目光。台北圓環更是台北大稻埕、寧夏夜市等商圈的發源地,從日治時期發跡、繁榮,成為商圈後,至1960年代開始有更多攤商進駐,成為一座繁華的不夜城。

蚊子館、廢墟......,是許多人對圓環的印象,留著無用,經歷馬英九、郝龍斌再至柯文哲3任台北市長,24日台北圓環終於也走上拆除的命運,將成為一片公園綠地。但是政府曾經投入大把資金蓋起,再花大把鈔票拆除,是什麼原因讓這充滿文化與歷史價值的建物走向毀滅?

台北城繁榮的發源地

台北圓環從日治時期開始發展,由於當時日人推行「市區改正」計劃,在陸地中央畫個大圈,後來發展成合法夜市,聚集攤商與人潮。

1943年,美軍轟炸台灣,政府當局在圓環挖了蓄水池以便救火,四周圍更修築了防空壕,直至1945年二戰結束才將蓄水池填平、防空壕拆除。

隨著國民政府來台,圓環成為台北城繁榮的發源地,以圓環為中心附近的建築一幢幢興建,各地攤商也漸漸聚集,1960年代圓環進入最繁華的黃金時期。

時代變遷,為拓寬重慶北路,將重慶露店拆除,加上電視普及,圓環附近的戲院相繼倒閉,圓環失去過去繁華榮景,不料屋漏偏逢連夜雨,1993年與1999年的兩場意外引發大火,燒掉圓環的生命。

(圖片來源/建成圓環再利用討論平台)

博物館變美食街,錯誤定位讓圓環走向滅亡

隨著大火重挫圓環,拆除原本的舊建築勢在必行,店家紛紛出走,在周邊的寧夏夜市、民生西路等商圈開業,關注許多台北文史議題的製作人張哲生表示,圓環重建拖太久,當時店家已在新址打響名號,不會再回到原本圓環位置繼續營業。

2002年馬英九擔任台北市長時,曾經邀請建築師李祖原重新設計並規劃圓環,捨棄過去的美食集散地身分,預計將圓環打造成博物館,讓其成為大稻埕、歸綏街、重慶北路一帶的文化展演中心,因此李祖原將其以填平的蓄水池為中心,重新設計一座場館,保留圓環原始圓形外貌,打造新文化重鎮。

然而,由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設計、耗資兩億新建的台北圓環,2003年10月,北市府卻要將該場館以「建成圓環美食館」小吃街型態重新開幕,」讓李祖原與其建築團隊都相當傻眼。圓環內部設計概念是以博物館出發,內部環狀走廊設計,自然透進光線,但若顧客要在博物館的環境中用餐,顯然是相當不合適,也引起許多民眾認為設計不良。張哲生坦言:「建築物本身沒有錯,但是它被賦予了錯誤的使命。」

至於為何會有「博物館變美食街」的重大瑕疵?當時適逢馬英九競選連任台北市長之際,據了解,當初附近住商都希望將圓環重新塑造成商圈,在未妥善溝通的情況下,馬為了將政績留在自己身上,圓環的新身分便產生了落差。

(圖片來源/Mapio.net)

圓環難以起死回生

後來,雖然陸續有聯廣傳播集團「媒體教母」余湘、作家楊照、于美人等媒體行銷高手接手,但還是無法將圓環起死回生。張哲生說,「建築本身的任務錯了,再會行銷的人來都沒有用。」

而現在,雖然台北圓環已動工拆除,但附近的里長、文史工作者仍持續討論,是否能讓建物有更好的發展,而不是拆除成為綠地,最後將和一般大樓旁的公園沒有兩樣。

柯文哲任內,以世大運為理由拆除台北圓環,附近的文史工作者覺得納悶,圓環並未與舉辦世大運衝突。張哲生也提到,許多建築師都對重新規劃圓環有很大興趣,然而當時拆除圓環一案,北市府僅以「拆除某建築」發包,讓有心參與的建築師措手不及,才讓這片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圓環,最後僅成為「高樓旁的院子」般存在。

(攝影/蕭芃凱)

《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