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疫情下被忽視的破口:中小企業正面臨現金斷流危機

經濟

面對武漢肺炎疫情,政府的防疫成效有目共睹,日前又再一次地超前部署,發布一份由經濟部、交通部、勞動部、衛福部等共同研擬的《企業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持續營運指引》,建議企業可依疫情發展進行應變措施,以維持營運、減少損失。

此營運指引發布至今,已有超過36家金融機構啟動異地辦公機制,製造業龍頭鴻海的土城總部,也開始採取分批上班等措施。

各行各業受疫情黑天鵝衝擊

英國正式脫歐、美中貿易戰、美國總統大選,本就讓2020年經濟情勢充滿不確定性,加上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和後續全球供應鏈的可能斷鏈與重組,各行各業勢必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

防疫如作戰,作戰時兵馬尚未動、糧草應先行。大企業有資金、有人力、有資源,可以進行較為周全的防疫準備;但占全體企業家數逾97%、提供全國就業人數逾78%的中小企業,甚至是沒有幫員工投保勞工保險、五人以下的微型企業,是否有能力面對這波疫情,也是政府應該關注穩定社經環境的「破口」。

國際供應鏈的問題,離多數台灣企業太遠。對於微型及中小企業,特別是零售、餐飲、服務等,為那眾多就業人口的內需產業而言,「現金流」才是生死存亡的重要關鍵。

「現金流」是生死存亡的重要關鍵

目前旅行業陸續傳出停業消息,就是因為旅客退團、退費,而代墊的旅館及交通費用卻被没收,造成龐大的資金缺口;甚至也有數家知名的觀光旅館計畫休業。知名藥妝店「美華泰」,也因為疫情阻斷了中港客源,來客數明顯下滑,而傳出要歇業的消息。

中小企業主的當務之急,應該是先盤點自身現金流量,這至少包含了:每個月固定要支付的員工薪資及保險費用、銀行貸款及利息、廠房租金及水電管銷...等,在從嚴估計現金流入的情況下,評估公司還能支撐多久的時間。

餐飲、零售及服務業的資金,多數是被綁在裝潢和存貨上,來客或購買力的降低,意味著營業額的減少,也就是現金流入的速度降低。貿易或批發業,就算能順利賣出商品,也得擔心客戶突然跳票或周轉不靈的風險。經濟情勢前景不明,企業主對現金流量的估算,絕對要保守再保守。

商品、原物料供應來源,也是重要的盤點項目。台灣防疫團隊親赴德國搶購口罩製造關鍵零組件的神來之筆,才讓目前口罩產能穩定增加,甚至令全球稱羨。疫情爆發後,美國才突然回神發現,口罩生產居然極度依賴中國;台灣許多防疫用品也來自中國,甚至預期有些文具也將開始缺貨。

廠商面臨無貨可賣的困境

一般人想像不到的,餐廳、食品業者廣泛運用的紫外線殺菌燈管,平常不太受到重視,台灣產能極微,幾乎全數仰賴中國進口,在疫情阻斷貨物往來下,現在已成為相關廠商積極搶購的熱門秏材,甚至價錢不是問題,有多少買多少,先累積庫存備料再說。商品、原物料斷料,廠商面臨無貨可賣的困境,進而導致現金流入減少,自然不利於企業的經營。

切莫覺得這是小題大作,相較於台灣,日韓甚至歐美國家,疫情一發不可收拾,就是沒有及早警覺與部署。若是資金情況險峻,經營者也應及早考慮與員工、銀行,甚至房東,就現實情況進行種種協商,包括減薪、無薪假、貸款延期、利息減免,或租金折讓等。

勞資共體時艱才能細水長流

台中亞緻飯店就因為沉重的租金負擔,成為壓垮營運的主因,房東和房客都失去了賺錢的機會,形成雙輸局面。相對地,基隆某餐廳的房東是有智慧的醫師娘,在知道餐廳生意低迷後,竟然主動通知餐廳老闆,減免一個月的租金,等於降租8.33%共度難關。而華航主管減薪10%,並鼓勵留職停薪的措施,也沒有造成員工太大的反彈。顯然不少人都知道共體時艱、細水長流的道理。

更重要的,政府也要盤點既有的救濟政策,並加強宣導,萬一企業陷入現金流不足的困境時,才能有所依循。

比方說:企業若遇有放無薪假或需資遺前,應行通報;在即將來臨的報稅季節,若無力一次性繳納稅款時,可以申請分期繳納;當發現銀行貸款可能無法準時償還時,可以請政府協助企業辦理銀行債權債務協商。這些都是行之有年的政策,但在此非常時期,除了再次宣導,也要視情況調整或加碼,提供更靈活多元的選擇,給企業一條適用的活路。

更多內容

買貴還是有人要?元大SP原油正2再爆天量 專家呼籲:沒有必要淌渾水

道瓊狂跌2013點》疫情+油價閃崩釀新金融海嘯 避險資產日圓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