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中的汙染物濃度近5年來逐漸下降,你有感嗎?


歲末年終,環保署公布2016年的空氣品質初步統計,顯示空氣中各種汙染物的濃度在近5年來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空氣品質(PSI)不良比率也減少,同時宣示明年將從移動與固定汙染源雙管齊下,希望逐步改善空氣品質。

汙染物不能只看PM2.5

環保署自2014年10月實施「細懸浮微粒(PM2.5)指標」,民眾開始了解PM2.5的重要 。2015年民間監督與政府管制,今年PM2.5達紅色警戒的站日(指全國有31個測站,一年會有31*365個站日)比去年少得多,約減少13%;往年全國平均都超過20微克立方米,今年首度降到19.7微克立方米。

但在環保署樂觀表示空氣汙染物濃度逐年下降時,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也揭露在AQI新制上路後,首度在屏東潮州站測到臭氧超標,臭氧濃度過高時將刺激眼睛、減低肺功能,對人體造成傷害。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理事長葉光芃統計,潮州連續三年蟬聯臭氧濃度最高的測站。

如果分項來看各種汙染物質在各地區的超標時數增減,可以發現大部分的汙染物超標的確減少,唯獨今年在高屏地區,臭氧每小時平均濃度超標天數比去年還要多。環保署空保處處長蔡鴻德表示,臭氧超標比往年嚴重,是因為今年有較多的颱風外圍環流在台灣西半部形成下沉氣流,擴散條件差,所以臭氧濃度才會上升;同時屏東經常接受來自高雄南飄的汙染物質,加上地處下風處,汙染物質才不易散去。

空氣汙染南北有別

根據統計,PM10濃度在這3年來超標最多的測站前三名就是麥寮、楠梓與鳳山輪流當頭,PM2.5超標則包含高屏、雲嘉南地區,斗六、嘉義更是年年在榜上;臭氧則是以林園、潮州測站最為嚴重。

全國平均的數值看起來的確有改善,不過PM2.5濃度達紅色警戒的比率在屏東縣、嘉義市和台南市都是增加的。不管是夏天還是秋天,濁水溪以南的PM2.5濃度總是高過北部,又因為冬季的東北季風,境外或長程汙染擴散到南部,使得中南部時常有超標的情形。

補助汙染源更換燃料

29日早上,環保署長李應元示範騎乘電動摩托車,宣示2017年環保署在移動汙染源的管制上,將鼓勵汰舊一、二期大貨車1萬輛,三期柴油車加裝濾煙器,改用四行程摩托車。在現場實測之下,發現二行程摩托車排放廢氣中內含的PM2.5濃度最高可超過200微克立方米,而四行程摩托車排放的廢氣中,PM2.5濃度與背景值差不多。「舊型的機車汙染量真的差很多,這是要多跟民眾宣導的。」環保署特地測試不同機型的摩托車,鼓勵民眾更換較為環保的車輛。

針對東北季風易引發的河川揚塵,環保署也撥用5億的防制經費,特別鼓勵地方政府使用新的工法,加強濁水溪、高屏溪、卑南溪與立霧溪的揚塵防制。除了河川揚塵之外,台灣有4000個中小型鍋爐仍使用重油燃料,環保署將補助改用天然氣或電能,在2年內輔導使用乾淨的燃料。個人的努力可以改變生活的環境,但也需要政府從大方向著手,共同改善空汙。

《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