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材風暴》健保醫材改革演變成政治風暴 蔡英文出面滅火 陳時中明親上火線說明

醫療政策

從9日健保署正式公告,針對8大類352項民眾自付差額的醫材,訂出民眾負擔上限,8月起89%的醫材都需因應差額上限調降價格。政策發布後風波不斷,也引發醫界強力反對聲浪

總統蔡英文甚至在今(12)日中午在臉書發文表示,上午已請行政院院長蘇貞昌特別注意這件事,並再與衛福部部長陳時中就各界的意見與提醒進行研商,她提到,「好的政策需要好的溝通,政策規劃會影響很多人,正式實施前,政府團隊歡迎各界的建議,把方案調整到最好。」

根據《信傳媒》掌握的訊息,健保署這個政策推出後,引爆醫界強力反彈,在各個醫界相關群組罵聲一片,甚至傳出2020大選時的挺小英的醫師後援群組大量「退群」潮,才會讓蔡總統今天臉書貼文滅火。

由於蔡總統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曾在臉書針對特定內政的議題發表意見,這次甚至直接點名行政院長蘇貞昌、衛福部長陳時中要再研商,顯然一個健保自付差額醫材上限才剛推出來已經演變成政治風暴。

據了解,蘇貞昌今緊急約見陳時中,陳時中向蘇揆報告,政策目的是出自於降低民眾負擔,也在兼顧醫療品質下訂定合理上限,不過會再約醫界團體進行會談,會再多聽取各界想法。

病人:醫生建議A你敢用B?

面對醫界的強力反彈,以及網路上一面倒狂罵健保新制的聲浪,現在也有另一種聲音傳了出來,那就是「醫病關係」當中,來自病人一方的聲音。

一位親身經歷自費醫材掙扎的民眾就說,醫師跟病患推薦「比較好」的醫材,通常都都是健保給付醫材的3倍以上價格,合理嗎?醫師推薦的,病患敢不用嗎?萬一不選他推薦的,他給你亂醫,會不會本來2星期可以痊癒的,變成要拖到3個月?

一位官員也表示,關於醫材自費引發的亂象,接到民眾的投訴及反應越來越多。他舉例來說,膝關節置換術的人工關節,健保有給付。但因為材料技術發展,會有各式各樣不同材質的人工關節,價錢都不同。為了讓民眾可自行選擇,也為了讓醫院透過市場機制,可以引進更高階的產品,健保在數年前引進了醫材補差額的機制。

面對醫材自費價差動輒十幾、二十萬,民眾怎麼辦?

從正面看,可以透過補差額機制,讓民眾自行選擇,又能鼓勵引進各類醫材。但也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因為有些醫材差異不大,好壞見仁見智,但不少醫院把這個機制當作搖錢樹,漫天開價,病人因為資訊不對等,無從判斷,任醫院宰割。對一般無力負擔或社經弱勢者,形成無形的剝削感。現在這些投訴越來越多,健保署已經到了不得不處理的地步。

衛福部部長陳時中今天下午表示,很多人誤會健保署要做的是將全部的自費醫材訂定上限,但根本不是這樣,就只有健保署列的八大類自付差額品項,這些本來就是健保也有給付部分,所以明天下午他會與醫界的討論,就針對這部分來談就好。

陳時中表示,現在健保署公布的醫材上限價格,並非單一價,上限價以下還是有彈性,醫院或業者可以自行訂價,若醫院或業者覺得價格不合理、被低估,或品項被忽略,可以一項一項來談,要增加品項也沒問題,但精神面上一定要有透明的規則及收費上限。

為何要推健保醫材新制?陳時中:民眾投訴太多了..

陳時中也直言,這次訂出上限,主要是消費者個人及團體投訴很多,健保署注意到醫材差額問題,且部分醫材價格差異性大得有些離譜,要做一點收斂,不能太離譜,如果衛福部不管,也站不住腳,因此雖然不容易管,但就是不要讓它越加發散。

對於明天下午與醫界討論後是否要出面說明?陳時中說,目前考慮會議現場是否開放記者入場,讓大家覺得公平、公開,不要會議後打開門,大家都講不一樣的話,現在正在想這問題,但這有優缺點,他傾向開放,不要讓大家各說各話。

究竟當初這個政策的緣由是怎麼開始的?接下來又該怎麼處理,平息醫界、民眾等反對聲浪的怒火?

被罵翻!健保副署長說明「自付差額上限」緣由

關於這個政策的緣由,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先解釋,「這個法源依據是健保法第45條,也是要求我們要訂上限的法源。」健保法第45條提到:

1.本保險給付之特殊材料,保險人得訂定給付上限及保險醫事服務機構得收取差額之上限;屬於同功能類別之特殊材料,保險人得支付同一價格。

2.保險對象得於經保險醫事服務機構之醫師認定有醫療上需要時,選用保險人定有給付上限之特殊材料,並自付其差額。

3.前項自付差額之特殊材料品項,應由其許可證持有者向保險人申請,經保險人同意後,併同其實施日期,提健保會討論,報主管機關核定公告。

當初是否也有找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討論?

蔡淑鈴表示,當初除了健保法45條,還有52條之4,「都是要到衛福部裡公告,過程中尤其是修改52條之4的時候,都要報部才能公告,這條也是依照45條母法衍生出來的行政命令,行政命令要到衛福部核定才會發布生效。」

陳時中也在昨日晚間召開臨時記者會說明,強調「為制定天花板一事起紛爭沒有必要」,但若討論上限價格是否合理及品項功能、效能分組是否公平,也歡迎各界討論。他提到,「改革是站在民眾角度,希望不要多花冤望錢;但若改革不好,好醫材反而無法供民眾使用,就得不償失。」

「未來高級醫材可能不會想進來台灣...」

不過有醫師認為,這項政策沒有考量醫師本身在醫療技術治療上的差異,以及醫院規模的大小等級,且是為了杜絕某1-2%醫院亂收費而把全部醫院納進來,這樣做未來可能很多高級醫材產品都不會想進來台灣。

對此蔡淑鈴表示,其實健保法第45條規範的只有特殊材料本身的支付,但不含技術或其他部分。「有些人把這件事比喻像車子廠牌,但跟用在人體的器材還是不能比,因為會有醫病之間資訊不對稱的狀況,不論是車子還是球鞋,買的人其實知道他要買的是什麼東西、價格的差距,那醫材這部分,一般民眾是不太能理解他的功能性或專業性,本身在類比上是有這個差距。」

蔡淑鈴還提到,因45條規範的只有材料本身,「技術有技術的費用,現在看到很多人是把這兩件事情混在一起講,因為45條是純粹就產品而言,技術部分如果覺得支付比較低,應該從技術的支付標準來調整。」

健保署、陳時中:歡迎各界再多討論

提到現在各界主要擔心的是後續衍生的問題,民眾可能也很難光從「自費醫材比價網」得知想要的資訊,該怎麼辦?

蔡淑鈴回應表示,「這些醫材其實是高度專業的東西,一般人可能很難去認識和理解,所以為什麼需要醫病溝通,如果醫師或病人想用比較新的器材,那就規定一定要寫自費同意書,且資訊要透明,醫師有責任告訴病人產品的差異是什麼、說明清楚讓民眾有選擇權,最後同意就可以去做。」

問到當初這個政策討論花多久時間?

蔡淑鈴表示,從52條之4修法到今天上路,大概有一年半的時間。陳時中也表示,自付差額上限是健保署邀集多位專家,花費一年半討論而出的結果,或許有許多醫事人員未參與,若醫界某些品項功能別或價格有不合理之處,也歡迎提供意見給健保署,將統一由健保署收集,以個案模式與專家近一步討論。

「我們也不是全部只站在病人角度,也有兼顧整個市場,如果這樣還不夠周延,也歡迎大家再提供建議。」蔡淑鈴強調,今天健保署也行文給各協會,「因為大家討論非常多,如果他們有任何意見也歡迎再跟我們討論。生效日是8月1日,還有時間空間可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