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首例!4個月大男嬰肉毒桿菌中毒...醫:這「4類食品」中毒風險較高

醫療保健

疾管署日前公布國內今年首例肉毒桿菌中毒病例,為北部4個月大男嬰,於6月中旬起食用自製副食品後,6月23日出現便秘、食慾差情形,25日出現呼吸急促及發燒症狀,這名案例也創下2007年肉毒桿菌成為公告法定第4類傳染病後,通報中年紀最小個案。

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郭宏偉指出,這名個案家人於同日送至醫院住院治療,住院期間陸續出現心跳加速、肢體無力、深部肌腱反射下降及眼皮下垂等情形,「由醫院採檢並通報疑似肉毒桿菌中毒、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及急性無力肢體麻痺,經檢驗於糞便中檢出B型肉毒桿菌。」

郭宏偉表示,目前個案狀況已有改善,持續住院治療中,為釐清個案可能感染源,衛生單位已採集個案食物檢體,目前檢驗中。不過,為什麼會產生肉毒桿菌中毒?又該如何預防呢?

為什麼會產生肉毒桿菌中毒?

根據監測資料顯示,2015至2019年國內肉毒桿菌中毒確定病例數分別為2、6、0、0、0例,均為散發性病例,發病年齡介於5個月至70多歲。郭宏偉表示,1歲以下嬰兒因免疫系統尚未健全,且腸道菌叢亦未發展完全,若不慎食入含肉毒桿菌孢子的食品後,易使此菌在腸道內增殖產生毒素而致病。

郭宏偉解釋,肉毒桿菌喜愛在無氧環境下生長,且易產生毒素,「毒素為神經毒,主要侵犯末梢神經,造成患者視力模糊或複視、眼瞼下垂、瞳孔放大、顏面神經麻痺、唾液分泌障礙、口乾、吞嚥困難、呼吸困難及講話困難等症狀。」

至於為什麼會產生肉毒桿菌中毒?郭宏偉指出主要有4種感染形式:

1、腸道型(嬰兒型):人體腸道為一無氧環境,若攝入肉毒桿菌孢子,其在腸道中萌發並產生毒素,常發生於體弱、腸胃有疾病的患者或新生之嬰幼兒。

郭宏偉指出,蜂蜜、土壤、灰塵、毛毯中,偶爾也含有肉毒桿菌孢子,因1歲以下嬰兒腸道免疫尚未發育完全,應避免食用蜂蜜,「以根莖類食材製作副食品時,一定要將食材洗淨、削皮,並徹底加熱。」

2、食因型(傳統型):為攝食遭肉毒桿菌污染的食品,如自行醃漬肉品,殺菌條件及儲存環境不當所引起。

3、創傷型:大多為傷口維護不當,如沾染受到肉毒桿菌污染的灰塵、泥土所引起。

4、其他型:為美容施打過量肉毒桿菌製劑,或使用非法肉毒桿菌製劑所引起。

郭宏偉表示,食因型肉毒桿菌中毒,神經性症狀通常於12-36小時間出現,但也有數天後才發作,「潛伏期愈短病情通常愈嚴重,死亡率愈高。」

6個月內嬰兒肉毒桿菌中毒占94%...「即時給呼吸很重要!」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也指出,嬰兒肉毒桿菌中毒從2週至1歲均有可能發生,6個月以內者占94%,中間值為13週。肉毒桿菌中毒症狀包括便秘、昏睡、倦怠、食慾不振、眼瞼下垂、吞嚥困難、肌肉張力低下及全身性虛弱,有時會發展至呼吸無力衰竭而死亡。

其他整體中毒症狀包括: 

1. 發病的早期症狀:疲倦、眩暈、食慾不振、腹瀉、腹痛及嘔吐等胃腸炎症狀,但在數小時內會消失。 

2. 肉毒桿菌的毒素主要侵犯末梢神經,症狀有視力模糊或複視、眼瞼下垂、瞳孔放大或無光反射、顏面神經麻痺、唾液分泌障礙、口乾、吞嚥困難及講話困難等。 

3. 接續發生由上半身到下半身的肌肉無力、神經性腸阻塞、呼吸困難等相關症狀,失去頭部控制、肌肉張力低下及全身性虛弱,病人通常意識清楚,但嚴重時會因呼吸障礙而死亡,死亡率高達30-60%。 

4. 若無併發性感染,無發燒現象。 

至於治療方法,林詠青指出包括:

1. 可向疾管署申請領取肉毒桿菌抗毒素(A、B與E型),依照指示立刻給予靜脈與肌肉注射;但注射前,要先收集患者血清以供檢驗用。 

2. 最重要的是要「立刻給予呼吸支持」以免呼吸衰竭而造成死亡。 

3. 若給予好的呼吸系統照護及抗毒素治療,死亡率可低於15%;然而病例復原緩慢,常需要數個月,極少數會拖數年。 

4. 創傷型肉毒桿菌中毒除給予抗毒素外,傷口處予以擴創及引流,並以抗生素治療。 

5. 嬰兒肉毒桿菌中毒要給予支持性之照顧,但不可注射抗毒素以免造成過敏之危險。 

這「4類食品」肉毒桿菌中毒風險較高

問到該如何預防肉毒桿菌中毒?疾管署也提供以下建議,包括:

1. 食品製造業者應避免肉毒桿菌毒素的產生,故食品加工過程中應注意: 

(1)所用的食品原料應充分洗淨、除菌 

(2)香腸、火腿類應注意硝酸鹽/亞硝酸鹽的添加量是否適量均勻 

(3)充分殺菌

2. 真空包裝食品通常沒有經過高溫高壓殺菌,因此購買真空包裝黃豆即食食品建議需選購經衛福部查驗登記,具有衛部真字號真空包裝圖案之產品(如下圖),未具有真空包裝圖案之產品,需冷藏保存,並建議充分加熱後再食用。

衛部真字號真空包裝圖案。(圖片來源/疾管署提供)

3. 家庭於醃製或保存食品時,欲使毒素破壞須要煮沸至少10分鐘,且食物要攪拌,或將酸鹼值控制在4.5以下(pH<4.5以下的酸性環境,肉毒桿菌無法生存)。 

4. 此毒素不耐熱,經煮沸後毒性會消失,消費者則應注意食品在食用前應「充分加熱」。          

5. 脹起蓋子的罐頭製品一定不可食用,開罐後發覺有異味時不要勉強試吃,一有疑問,切勿食用。 

6. 由於孢子於自然界很廣,1歲以下嬰兒不可餵食蜂蜜。

而肉毒桿菌中毒風險較高的食品有哪些?

林詠青先解釋,由於肉毒桿菌只能在沒有氧氣及低酸性(pH > 4.5)的食物生長,凡食品屬低酸性且無空氣,即有可能使之生長,產生致命的毒素。一般而言,低酸性的食品有肉類、豆類、蛋類等;沒有空氣的包裝食品有:罐頭及真空包裝食品;此外,香腸的中心及醃漬食品的底層亦偏屬沒有空氣的狀態。舉例如下:

(1)低酸性罐頭,例如:肉醬罐頭、魚類罐頭、花生罐頭等。 

(2)香腸,例如:自製香腸、標榜未加亞硝酸鹽的香腸與火腿等。 

(3)真空包裝食品,例如:真空包裝素肉、豆干、素肚、素火腿等。 

(4)醃漬食品,例如:自製醃肉、自製醬菜等。

郭宏偉也再次提醒,民眾烹調食品時,應將食物煮沸至少10分鐘並攪拌,脹起蓋子的罐製品一定不可食用,開罐後發覺有異味時不要勉強試吃,一有疑問,即勿食用。而依據國健署整理英國、美國、德國等國家研究顯示,嬰兒於6個月後開始添加副食品,感染肺炎、中耳炎、腸胃炎等風險較低,因此建議於嬰兒滿6個月,對傳染病的抵抗力較好時再添加副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