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房稅爭議》台北市拿數據證明能降低空屋率 張金鶚:應該加大力量放在建商身上

房市政策

今年7月,南韓宣布針對名下登記3戶(含)以上房屋的屋主調高房屋稅率,向囤房大戶出重手,再度引發國內「囤房稅」爭議話題。繼內政部點名台北市囤房稅沒辦法降低空屋率後,台北市政府20日則是提出數據打臉中央,表示北市自2015年課徵囤房稅以來,不僅空屋率緩降,且囤房比重也減少了26%。

所謂的「囤房稅」其實是房屋稅的「加強版」,針對個人或法人持有「非自住」房屋超過3戶以上者,中央明定稅率應課徵1.5%~3.6%,並由地方政府訂定差別稅率。

但地方政府經常礙於政治壓力不敢執行囤房稅,目前也僅有台北市、宜蘭縣、連江縣、桃園市、新竹縣課徵囤房稅,也就是說,絕多數地方縣市多採最低且單一稅率的1.5%,並與自住稅率1.2%相差不大,被外界詬病這是多屋族囤房、房價居高不下的主因。

全台房價已回到高點

根據內政部最新公布,去年第4季全國住宅價格指數已攀升至104.14,不但是比上年同季上漲3.32%,也是2012年第3季有統計以來的最高,其中,六都也皆比上季、上年同季上漲,尤其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更創下新高紀錄,新北市則是居於歷史次高,台北市則與往年略微持平表現。

房價幾乎回到歷史高點,這也讓購屋族的壓力增加,根據統計,去年第4季全國房價所得比已經來到8.58倍,還比上季上升0.11倍,房價負擔能力屬於「略低」,讓不少期待房價下跌的民眾大失所望

囤房稅是否有效?內政部與台北市有矛盾

那麼課徵囤房稅究竟是否對於抑制房價、改善空屋率有顯著效果?日前內政部發布新聞稿,直接點名台北市的囤房稅無助於降低空屋率,甚至民進黨推動住房政策大將、內政部次長花敬群更在臉書上直言表明,囤房稅是無效且無用的錯誤建議,還掀起不滿高房價的網友一陣筆戰

內政部認為,囤房稅對空屋率的影響並不顯著的原因是,官方將全部空屋依照屋主擁有戶數進行分析,發現58.2%的空屋是由擁有1間房屋者所有,僅有7%的空屋是由擁有4間以上房屋者所持有,因此多屋者所創造的空屋比例不高,並非外界所指「擁有多屋者傾向囤房閒置不用」的說法。

內政部也以2015~2017年全國19縣市(不含外島)家戶成長率、新屋增加率與是否執行囤房稅等3項因素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家戶成長可顯著降低空屋率,新屋增加對空屋率上升也有顯著影響,不過,台北市實施囤房稅對降低空屋率的效果則非常不顯著。

對此,台北市政府20日舉行居住正義論壇則反擊回應,台北市囤房稅自2015年5月開徵,依照持有非自住房屋(持有2戶以下)採課徵2.4%稅率、持有3戶以上則課徵3.6%的最高稅率,已讓2018年的空屋率比2014年緩降0.03%,且2019年第4季的住宅指數也比2015年同期下降0.68%,顯示北市採取差別稅率課徵囤房稅,對於抑制空屋及房價有所成效。

張金鶚:應該把力量放在「關鍵少數」上

一向表態支持實施囤房稅的前台北市副市長、清大科管院榮譽講座教授張金鶚20日則強調,空屋與囤房稅應分開來講,不能就因多戶者少、少戶者多,就不課徵囤房稅,尤其囤房稅就應該打「關鍵」(指建商),若打「不關鍵」(指一般多屋主),可能只會不痛不癢,最終房價還是看回不回。

北市府目前針對建商課徵囤房稅,是鎖定3年內未售出的待銷房屋,稅率課徵1.5%,先前北市財政局也曾討論,計畫將「建商囤房稅」的寬限期,從現行3年縮短為1年,也就是說,若建商新屋第2年還賣不出去,最高將被課3.6%的房屋稅,但該案至今仍卡在議會中。

張金鶚認為,囤房稅應該把力氣打在「關鍵」上,而建商就是關鍵,「如果只讓一般持有4、5房的民眾多繳稅,坦白講對市場影響不大,真正影響市場的是建商,假設建商感受到囤房稅的壓力,它會降價出售,那麼市場供應就會出來,讓房價更為合理化。」

但張金鶚也強調,囤房稅絕對不是萬靈丹,僅是其中一部份,更重要的課題仍是在於健全房市,包括價格資訊透明,不該任由業者哄抬,政府有相當大的責任糾正市場,不該讓市場出現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