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雲看李登輝》執政者友善對待學運並不常見 這是野百合的幸運更是台灣歷史的幸運

政治人物

前總統李登輝於7月30日離世,享年98歲,多數人在緬懷他時,都會提及李登輝對於台灣民主的貢獻,甚至被譽為「台灣民主之父」、「民主先生」。不過,野百合學運總指揮、立委范雲持有不同想法,她表示自己從未稱呼李為「民主先生」,「我不會這樣稱呼他」;但范雲表示,李在關鍵時刻做出的抉擇,確實加速台灣民主化的腳步。

廣場上有「李登輝席」,學生原本要李出場對話

范雲回憶起野百合時的情況,從3月16日便開始有學生靜坐,並在18日提出四大訴求,包括解散國民大會、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等。然而,當時正處於總統選舉前夕,李登輝面臨黨內「非主流派」的挑戰,學生的訴求並非他首要關切議題;直到21日,李登輝確定當選後,才決定與學生對話。

其實,參與野百合的學生之間存在很多分歧,要不要和李登輝對話?要怎麼對話?各方都有不同意見。范雲表示,一開始學生希望李登輝能來廣場,跟大家坐在一起談民主改革,甚至準備了寫上「李登輝席」的睡袋。據傳當時李並不排斥此提議,但因為國安人員評估現場有安全疑慮,最後變成學生派代表到總統府與李登輝對談。

進入總統府後,范雲首次與李登輝面對面,發現他看起來相當親切,有別於時任副總統李元簇,發言就是一付教訓學生的模樣。當時李登輝花了很長時間說服學生他有心要改革,但作為學運幹部的范雲,滿腦子都在思考他到底有沒有答應學生要求,不斷作筆記,確保李登輝承諾野百合的四大訴求。

能信威權出身的總統?學生決定給李登輝機會的背後……

學生離開總統府後,便面臨是否退場的問題;雖然李登輝答應了要求,但學生不確定他是否會信守承諾。

范雲記得,當時社會充斥著「同情」李登輝的言論,媒體都在討論國民黨內如何鬥李登輝,把李登輝描述地很可憐;不過學生主要的問題是,「我們真的能相信威權體制選出的總統嗎?」

范雲表示,當時是讓各學校去討論是否要給李登輝一個機會,最後各校統整出一個答案進行表決;即便以結果論來看,22:1的壓倒性投票數看似學生想法一致,但討論當中,不少學生都對李登輝存有疑慮。

此外,那時還有風聲指出,軍方在策劃政變,學生還面臨恐遭強硬鎮壓的風險與壓力,而六四天安門的悲劇又一直縈繞在學生腦中,投票結果尚涵括這些因素。學生撤退後,范雲感受不到一絲成功、開心的氣氛,當時依舊充滿了不確定性。

李登輝的友善是台灣的幸運,也可能是歷史條件的牽制

回想野百合學運與李登輝的互動,范雲笑著說,學生比較天真、比較熱血,當時總認為執政者一定要回應自己的訴求。之後她進入學界,成為社會運動研究者,讀了各國文獻後,范雲才發覺,李登輝對學運的友善並不常見,「這是學生運動的幸運,更是台灣歷史的幸運」。

然而,從歷史宏觀角度來看,李登輝的友善可能是被歷史條件所牽制。范雲指出,從政治機會理論來分析,當獨裁政權有內部矛盾時,有助於社會運動的發展;當時李登會面臨藍營「非主流派」的挑戰,透過民眾的外圍力量,反而有助於鞏固他的領導地位。

范雲表示,社會運動不會想要依靠強人來實踐訴求,她也不會把運動的成果歸諸於一個統治者的實踐承諾;但不可否認的是,李登輝的決定讓台灣民主化能以和平的方式加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