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政體檢5》三環六線財政負擔重加上捷運、開發案延遲 侯友宜為錢傷腦筋

六都總體檢

新北市因為前瞻第一期預算分配少,且從《財政收入劃分法》得出的統籌分配款,人均預算又是六都最低,讓市長侯友宜不斷向中央喊話,希望多給新北資源。由於侯友宜大動作向中央要經費,不禁讓人思考,新北市府是不是負債連連,才頻頻向中央要錢?

三線就吃不消還增至六線,新北建設債務達高峰期

根據新北市府的財報表,侯友宜「債務」控制還算得宜,每年都在140億上下,根據《公共債務法》,新北市府距離舉債上限還預留772億空間,看似財務狀況不錯。然而,新北市議員陳世榮指出,現在市府面臨建設債務高峰期,根據他的計算,到2025年,新北市府大約有1059億元的重大建設地方自籌款,未來財政恐趨於緊繃。

陳世榮認為,前新北市長朱立倫規劃的三環三線,其實財務上就有點吃不消了,侯友宜竟還擴大規模,增至三環六線,勢必要投入更多經費。

陳世榮說,如果市府不能另闢新財源,那未來財政壓力一定很大。尤其淡水輕軌營運下來,年虧損破1億7千萬;年初通車的環狀線虧損甚至近4億,顯然交通建設蓋完後,還要經歷「虧損期」

環狀線收回自營恐虧更大,議員2點建議市府

環狀線通車後的前3年,都委託台北捷運公司代為經營;至今開通約半年就已經大虧,讓侯友宜希望能提早回歸新北市府,這樣的訴求,就衍生出侯友宜與台北市長柯文哲搶經營權的戲碼。

然而,若新北環狀線收回自營,不只柯文哲看衰,認為收回後10年賠光,不少議員在議會質詢時也憂心,不管是經濟規模還是人力,收回自營可能造成導致虧損更加嚴重。

雙北捷運規劃無法契合,市府的反應是希望「收回環狀線經營權」,但陳世榮建議,增加新北市府在北捷董事會上的席次,可能是更好的做法。目前北捷20席董事,新北只有2席,話語權顯然不足;隨著新北捷運建設越來越多,席次調升,這樣的訴求是合理的。

陳世榮強調,捷運虧損與債務危機,還應該從「政策面」處理。他表示,目前公共運輸的運量只有4成左右,如果無法提升人民搭乘意願,捷運、輕軌當然虧損。

所以,鼓勵民眾搭乘大共運輸工具的措施,對新北財政而言,也很重要。陳世榮說,有些捷運屬於自償性建設,照理來說,營運所賺的錢應可拿來償付建設成本;但在營運虧損狀態下,若未來財源無法對上預估收入,將變成一大筆爛帳。

先前地下工程沒按圖施工,萬大線被迫要「轉彎」

雙北市府在環狀線上的衝突,並不只有經營權,早在「規劃」階段就有不少歧見。舉例來說,正在施工中的「萬大-中和-樹林線」,整體工程分2期進行,規劃權握在台北市府手上;即使第2期工程範圍全在新北轄區內,仍由台北市府主導。這樣「特殊」現象也讓部分新北市民抱怨,因為自己不是柯文哲的選民,台北市府對新北居民的訴求就不理不睬。

萬大線最著名的衝突就是,位於土城區的「金城公園」事件;原先該路線設計「直行」,後來卻採「繞道」才至金城公園,引起當地居民不滿,和台北市捷運工程局爆發不少衝突,甚至曾在說明會上,雙方正面引發爭執,須出動警員才阻止,可見場面有多火爆。

地方人士透露,捷運「轉彎」是因為,該路段屬於地下軌道,然而先前地下工程沒有按圖施工,導致地面下的狀況與藍圖呈現有所差異,「這是地下工程普遍遇到的問題」。

另外,萬大線全權交給台北市府規劃的困擾還有,捷運工程與部分新北建設衝突,畢竟柯市府對新北市政不是那麼了解,規劃步調就不太順暢。

怪前瞻影響捷運進度,其實是地下藍圖不精準

侯友宜曾因前瞻2.0基礎建設軌道預算經費縮水,直呼新北三環六線的建設進度一定會受到影響;然而,有新北市議員質疑,行政院長蘇貞昌都說「一毛都不會少」,且捷運前已經匡列在那,怎麼會受影響?

議員透露,前瞻經費並不是縮水,而是因地方工程進度沒達標,中央沒辦法撥款,所以改從公務預算編列做支出,沒有經費減少的問題。他表示,前瞻軌道預算減少跟捷運進度沒有關係;主要還是因新北地下管線錯綜複雜,藍圖又不精準,導致工程難規劃,進度也就一延再延。

原先三環三線在2000年核定時,萬大線第一期預計要在2018年底完工,現在已經延到2025年底,到底什麼時候能完工?依舊是個大問號。

捷運delay影響到攸關政府財源收入的土地開發案

「點、線、面」是侯友宜提出打造新北未來願景的概念,希望以軌道建設作為「線」,串聯三大軸心,才能進一步推動「面」,也就是大面積的都市更新、土地開發案。不過,礙於捷運進度不如預期,土地開發時程也就跟著順延。陳世榮說,他的選區樹林就有很多都市計畫遲遲沒辦法動,因為要等捷運完工後才評估效益,變成開發案都在等捷運。

開發案進度延後聽起來不嚴重,但偏偏土地開發又是市府重要財源之一,透過「區段徵收」機制,市府會得到一筆土地,再透過土地標售去創造財源。換句話說,因為捷運工程delay後,開發案也delay,政府收入就延後進帳,財源變得更加吃緊。

隨著捷運債務進入高峰、開發財源面臨「乾涸期」,陳世榮建議市府,重新評估重大建設的必要性,並調整優先順序,不要有些2、30年的工程想要趕在近5、10年完成,全部擠在一起財政負擔的壓力就會過大。此外,將重大建設「排程」後,經費上也不會排擠其他重要政策,市府才能在施政上,有更完整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