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手的戰場上逆襲 不提公投對案的民進黨更有彈性

公投

距離828公投日還有4個多月時間,這一投的結果,是決定閣揆蘇貞昌去留的期末考,還是只是期中考。民進黨此時多認為,公投結果不應該要由蘇貞昌負責,而且政策公投之後,如果政府依照民意做修正,閣揆可以不必去職,例如若同意重啟核四多於反對,除非閣揆不接受,就有必要求去。

公投門檻下修容易過關,但未綁大選就得力拼

提出公投的一方,要贏下公投案,已不像過去那般困難,因為門檻在2017年下修後,只要有投票權人的1/4就成立,以2020年總統大選選舉人數約1931萬人計算,只要超過483萬人投票,公投案就通過,然後再比較「有效同意票」是否高於「不同意票」。

此外,公民投票已修法讓18歲以上者可以投票,雖然投票權人數增加,但18歲的首投族,投票意願比較高,增添公投通過的機率。

雖然「公投沒有綁大選」,會降低投票意願,但從近幾次的補選或罷免案,投票率都超過25%,顯示25%的門檻並不高。因此可以假定,828的公投案,都可以越過門檻,所以就是比較正、反雙方的票數,來決定公投結果。

包括重啟核四、公投綁大選、反對萊豬進口、保護藻礁案,從提案到連署的階段,都有政黨主導或介入協助。其中,國民黨領銜提出2案,而核四是其長期的主張,最後也投入藻礁連署;至於民眾黨,是讓藻礁案能夠達到連署門檻的關鍵。換句話說,就信仰、立場、主張,或是基於反對民進黨執政的緣故,藍白陣營勢必會大力動員支持者投票。

綠營基本盤與動員力皆大於藍營

2020年總統大選,韓國瑜獲得552萬多張選票,蔡英文拿到817萬多張,整體投票率近75%。以公投開放18歲以上者投票、2000萬投票權人計算,達到500萬張有效票就能通過,對國民黨與民進黨來說並不困難。但這樣的前提是在「大選」,才有超過7成的投票率。

比較幾次罷免案的投票率,前高雄市長韓國瑜罷免案,泛綠大動員,藍營幾乎未動,投票率是42%;前桃園市議員王浩宇罷免案,投票率28%,該次泛藍大動員,綠營低調處理,雖然罷免成功,但僅低空掠過。高雄市議員黃捷的罷免案,藍綠都動員,投票率41.5%,反對罷免比贊成票多3.5%。

也就是說,如果藍綠都進行動員,投票率可輕鬆越過25%,如果是「綠動藍不動」,投票率也容易達標;但若是「藍動綠不動」,投票率就在達標邊緣。前述幾次罷免案,時代力量在韓國瑜罷免案加入動員,幫助提高投票率,而民眾黨則沒有明顯的動作。

民進黨正從被動朝主動轉移

民眾黨這次大力「助礁」,但若沒有國民黨的動員,「護藻礁公投案」要通過仍有風險。而國民黨的反萊豬、公投綁大選,甚至重啟核四案,沒有民眾黨的奧援,也會是瀕於達標邊緣的危險情況,畢竟藍營的基本盤與動員力,並不如民進黨來得大與來得強。

民眾黨會不會與國民黨在公投案上合作,兩黨都還未提及此事。民進黨若在公投案提出對案,通過可能性很高,但如此一來,在野黨會抨擊蔡政府挾執政資源對抗在野黨,也等於是為在野勢力提供未來持續發動連署與對抗的政治舞台,對2022縣市長、議員選舉也所不利。

民進黨採取不提對案,但是否要動員支持者投票,還未定案,一方面時程尚早,且藍營基層狀況還未明朗。如果確定這幾項公投案都會達標,民進黨也可以動員投下反對或不同意票,因為就票數來說,真的要動,勝算還是比較高。

確立公投戰略的方向後,民進黨的戰術運用就可以較多元,在動員與不動員之間,國民黨不易找到攻擊點,只能運用現有的口號與訊息,選舉過程一旦欠缺火花,亦會降低選民投票意願。民進黨看似在公投案中處於被動,但已朝主動方向轉移,未來情勢變化如何,頗值得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