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爆增本土1017例》專家:台灣未善用「科學防疫」、找不出社區隱性感染者

武漢肺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8)日公布國內新增245例COVID-19確定病例,確診個案中新增2例死亡(案1522、案2095)。從12日到18日,短短7天就爆增1,017例本土個案,疫情熱區的雙北也開始擴大篩檢。

不過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認為,這可能只是代表篩檢進度、真實疫情可能更嚴重,她更推測,國內恐怕還有將近1400例病例在社區內,建議檢驗量能還要再擴充。且R0值還需與很多社區的要素進行計算,因此無法單以指揮中心公佈的數字來推敲出台灣目前的R0值。

根據指揮中心提供的資料顯示,現階段全台單日的檢測量能平日每天為16,291件,疫情期間每天為27,682件。究竟目前防疫策略出了哪些問題?真實疫情是否更嚴重?如何妨堵減災才能保全醫院量能,讓最急需的病患被有效治療?

專家:台灣沒有善用「科學防疫」

專家學者指出社區恐還有許多黑數,對此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在疫情記者會回應,這段時間的目標是雙北疫情不要再往外拓,至於各縣市現在要鼓勵設置篩檢站但需要人力,現在及早準備需要調派人力才分得過來。

對於近日指揮中心防疫作為,前疾管局局長、國家衛生研究院榮譽研究員蘇益仁,接受《信傳媒》電訪時直言,「目前病例這麼多,一天都2、300例在增加,指揮官最重要的是知道疫情的關鍵在哪,才能做決策,記者會每天都在唸數字,也沒有強調目前重點要做什麼。」

蘇益仁認為有3大方向目前還做得不夠:

一、沒有「科學防疫」

蘇益仁指出,疫調資訊這麼多,一定要好好善用大數據技術,「比如把幾天前的病例到今天的病例全都輸進電腦系統裡,把日期、足跡、發病等等軌跡整理出來,就能看是哪一條鏈出問題,哪一條鏈還有繼續演變、哪一條鏈已經斷掉了,或是新的中南部確診案例,可以知道個案從哪裡跑到哪裡。」

他表示,過去案例數少還可以一個一個個案公布足跡,現在案例數多,應該用大數據分析,「台灣科技這麼進步發達,卻沒有應用在防疫、疫情分析上,每條鏈畫出來後,R0值也可以算出來,就知道哪部分要特別提防。記者會應該就秀這些分析出來的圖就好,資料出來就一目了然。」

篩檢個案來源不清、找不出社區隱性感染者...

二、每天篩檢出的個案來源不清

蘇益仁表示,對於每天篩檢出2、300例,「哪些是從醫院端篩出來?哪些是從急診有症狀篩出來?哪些是沒有症狀篩出來的?都沒有分析出來。」

他進一步舉例,比如在萬華幾個站篩檢,可能是一般民眾篩出來的,「說不定就代表萬華社區的一部分,當然那些有可能是輕症。其他篩出來的,哪些是篩檢站、哪些是急診處,如果是醫院篩出來的可能有染病,社區篩出來的可能是輕症,下一步應該是分配這2、300例哪些是到檢疫所,哪些是到專責醫院。」

三、沒有找出社區隱性感染者

蘇益仁指出,若是有善用科學防疫,根據這些大數據資料、社區資料,可以大概掌握問題是出現在哪個社區,或是在哪間醫院,「就可以知道哪個社區屬於高風險,也可以把該社區隱性感染者找出來,這樣才有辦法控制避免社區感染擴大,且分配防疫人員要集中火力在哪。」

莫德納、AZ、國產疫苗同時來也是問題

問到目前台灣實際疫情可能更嚴重?

蘇益仁表示,「我們不知道,因為現在社區都是民眾自由去篩檢的,這個沒有代表性。有代表性應該是針對該社區(如萬華)所有民眾篩一次,中國、韓國都是這樣做,那也有可能是因為我們的檢驗試劑不夠,但即使量不夠的話也可以再縮小一點篩檢量,目前篩檢量還是不夠。」

蘇益仁也認為,台北其他地區應該再擴增篩檢站,「如果你看這幾天確診多數都是萬華地區來的為大宗,這個代表我們沒有抓出隱性感染者,才會每天都跑出來。」

他感嘆,科技這麼進度,但目前台灣沒有在做科學防疫,「甚至在篩檢的時候就可以詢問病人症狀,把病人區分為ABCD級,A級可能是無症狀送集中檢疫所、B級有症狀但是是輕症、CD級有症狀送醫學中心等等,現在都混在一起。」

駐美代表蕭美琴今日發文表示,在指揮中心、外交部與駐美代表處的努力下,已促成和莫德納500萬劑的簽約洽購,並公告年中開始供貨。此外,對於美國總統拜登17日宣布,將於6月底前釋出2,000萬劑AZ疫苗到海外,儼然給台灣民眾帶來一線曙光。

不過蘇益仁認為,如果莫德納、AZ、國產疫苗同時來,「民眾到底要怎麼選擇?2、3000萬劑可能要2-3個月才能打完,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