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普篩首日》台灣致死率4.79%為什麼這麼高?詹長權:因為沒有檢測

疫情前線

今(2)日開始所有入境者一率要在機場進行PRC檢測,並在檢疫第10至12天起以家用抗原快篩再採檢1次,解隔離前再以PCR採檢。

「希望今天擴大篩檢以後,我們遵循學術的路線,做該做的事情,我們有信心走出英國變異株的威脅與印度變異株新一波的感染」想起一年多前談篩檢時的反對聲浪,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至今仍有滿滿的無奈。

科技部人文司今日舉辦「新冠肺炎影響之人文社會反思與治理研討會」,從疫情開始就提供防疫建議的詹長權以「多層次模式之非藥物介入端看COVID-19之衛生治理與省思」為題分享。

只靠邊境管制,破了台灣幾乎無法防疫

靠著邊境管制、疫情調查、社交距離,以及充足的口罩的「台灣模式」,防疫成功持續了一年多,但也非沒有破綻。根據牛津資料庫,國際旅遊管制台灣相較其他國家還要嚴格,一旦邊境管制破了,那台灣幾乎就沒辦法防疫,病毒也已偷偷溜進國門。

6月28日《彭博社》公布最新「全球防疫韌性」(COVID Resilience Ranking),台灣排名在53個主要經濟國家中,從全球第5名跌至第44名。

邊境難以開放、民眾生活品質下降,尤其居高不下的致死率為甚麼呢?身為韌性社會再造委員會亞太區國際顧問委員會主席的詹長權仍直言,「就是因為沒有檢測」。

去年4月,詹長權受訪時便表示,所有人類都在共同經歷「第三次世界大戰」,我們共同的敵人是病毒,人感染到病毒,有的會被防疫體系找到,有的不會被找到,而在大流行裡面,要掌握「已感染已發病」、「已感染沒發病」,和「沒有被感染過的」這三類人,只能靠篩檢,所以必須擴大檢測。

此外,詹長權強調,擴大檢測才能讓科技因為防疫的需求,所以有些進步,韓國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談彰化血清抗體事件,詹長權:因此被要求寫了7個報告

然而,去年的彰化萬人血清抗體事件吵得轟轟烈烈,詹長權也捲入IRB(人體試驗倫理委員會)爭議。

詹長權表示,當初彰化縣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能不能在居家檢疫期間做檢驗,早一點發現可能的病人,也動員了當地的實驗室,不斷擴充量能至今彰化縣一天已以做2千至2千5百多件的PCR篩檢,不過,當時也因為找到一位18歲檢疫中的確診者,被指揮中心調查。

至於血清抗體檢驗,詹長權強調,「抗體本來就是疫調的一個工具」,目前高雄市府的防疫,除了有精準疫調外,也採用了多種檢測,包括核酸、抗原、抗體。

他表示,彰化縣藉由回頭找當初的確診者、確診者的接觸者、還有負責檢疫的工作人員等高風險族群,了解到底有多少人感染但是防疫體系沒有找到,這是彰化縣的疫情調查。

血清事件後台灣陷入停頓,但病毒不斷變異

詹長權也藉此解釋了他在當中的角色。他說明,他是在彰化縣的基礎下,把原本科技部人文司在高教深耕中心計畫擴大涵蓋了血清抗體調查,但血清抗體是彰化縣疫調的一部分,他們只是拿了彰化的資料進行分析,所以整個過程是通過台大倫理委員會就要去執行,但因為後來社會上的紛擾也只能被迫暫停。

詹長權批評,科技部當時發布的新聞稿有誤導的疑慮,稱他的計畫不包含血清抗體調查,但他認為這是對於一個未知的事物,也廣泛的涵蓋在計畫裡面,「可是科技的行政主管先來切割,甚麼是不需要做的,這是對台灣社會跟台灣學術界,送了一個非常不正確得訊息,雖然兩天後科技部再發一個新聞稿想要平衡已經來不及。」

事件後他持續接受來自台大與各部會的調查,寫了7個以上的報告,評論整件事,他說,「讓台灣的科技防疫停頓、讓地方的防疫消極被動,但病毒的變異持續再延伸,很黃金的一年,讓我們很困擾」。

台灣高致死率還是要靠篩檢降低

如今彰化模式在多個縣市實施,台北市與新北市長也喊出要擴大篩檢,「一年前這句話是非常受到政府打壓的」。

關於印度變種病毒,指揮中心對於入境管制出現明顯的變化,讓詹長權感慨不已,講到情緒激動時,他說,「2020年我的建議,入境篩檢真的有那麼不好嗎?那時候指揮中心跟指揮中心的專家,透過強勢的媒體,說偽陰性偽陽性罵的要死,今天呢不是通通要這樣做,所以真理只有一個,科學對錯是可以驗證。」

新加坡致死率不到1%台灣4.79%

最後,他點出台灣目前累積本土死亡個案653個,致死率4.79%,甚至一度飆高到7.2%,而新加坡1%不到,這是一個很好判斷醫療體系與防疫體系指標。

若進一步看各縣市彰化縣約3.79%,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都大於5%,詹長權表示,顯示有些狀況,而問題就在是不是還有很多確診個案沒有被找到,所以分母太小,也擔心分母分子都很小,代表不論是死亡人數還是確診數都沒被掌握,更不可能掌控疫情,在疫苗欠缺的時候,只能篩檢再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