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昏沉、憂鬱...新冠患者「譫妄症」等精神症狀別輕忽!台大醫教3招放鬆身心

新冠肺炎

「一般來說住院中的新冠病患,最常見的就是譫妄症的情況。」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宜明指出。

新冠肺炎影響了全球民眾的生活已持續近2年,除了威脅生命安全,並帶來生理上的病痛外,陳宜明表示,疫情對民眾精神健康的影響還包括了焦慮、社交活動減少、資訊過量無法恰當反應、飲食失去控制、居家飲酒增加,以及家庭暴力和網路賭博等等衝動行為。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的醫療團隊也發現,部分個案即使在病毒感染痊癒後,仍有持續數個月的殘餘神經精神症狀,包括失眠、憂鬱、疲憊、思緒模糊、記憶喪失、心悸等等現象,學界稱之為「急性後期新冠肺炎症候群」。

譫妄症是什麼?這些急性後期新冠肺炎症候群會造成哪些後續影響?醫療團隊又該如何在當中治療這些患者?臨床上會面臨到哪些困難和挑戰?

新冠患者易出現意識昏沉、譫妄症等精神症狀

陳宜明先指出,新冠肺炎住院病患最常見的精神症狀包括意識昏沉、注意力渙散、知覺異常等,而新冠肺炎譫妄症的症狀則包括即使沒有呼吸道症狀或感染跡象,仍可能意識混亂或躁動,及注意力異常、動作僵硬、言語和進食異常。

他提到,新冠患者譫妄症的治療以行為治療為主,躁動、僵直、或知覺異常時,則搭配多巴胺促進劑的藥物治療。而在急性後期新冠肺炎症候群中,包括了病毒對中樞神經的直接傷害、發炎反應對神經細胞的影響,以及重症病患6個月內有19.2%焦慮症、2.8%精神病、1.7%出現失智症的風險,輕症病患也可能失眠、憂鬱、疲憊、思緒模糊、記憶喪失、心悸等。

(更多易情相關新聞:模範生也敵不過Delta!紐西蘭防疫政策轉變:疫苗完整接種達9成才能解封

陳宜明表示,針對新冠患者的照會精神評估內容,包括透過視訊電話輔助及醫療團隊提供之觀察資訊、評估病患的精神健康狀態、偵測有無譫妄症早期發現情緒困擾和睡眠障礙、評估出院之後門診追蹤之需求,以及使用溫和的精神舒緩藥物,搭配復健和運動來讓症狀更快復原。

陳宜明表示,針對新冠患者的照會精神評估病患的精神健康狀態,以及使用溫和的精神舒緩藥物,搭配復健和運動來讓症狀更快復原。(圖片來源/台大醫院提供)

藥物治療能改善新冠患者精神症狀嗎?

問到搭配藥物治療,治療介入前後病患有哪些明顯的差別?

陳宜明先提到,「一般來說住院中照會的病患,最常見的就是譫妄症的情況。有時候譫妄症發生表現出來的樣子,可能像是憂鬱症或是精神病,會讓團隊比較難去區分是否是因感染的恐懼,或是因住院隔離之後的害怕憤怒,導致出現心理適應的問題。」

他指出,譫妄症的特點就是意識混亂、注意力不集中,患者腦部功能無法像平常正常人一樣,「精神科在治療時會先去區分到底患者是心理適應上的困難,還是感染造成的腦部功能失調,若是感染造成的腦部功能失調,一般來說只要在身體的感染控制下來、機能逐漸恢復後,即使不用藥物的治療,通常也會自然改善。」

陳宜明表示,若患者身體僵硬或躁動問題比較明顯,甚至可能造成患者自身的危險,像是容易跌倒、全身緊繃導致肌肉發炎的情況,這種狀況下會使用藥物輔助治療,「一般情況來說用藥物效果還滿顯著的,大概1-2週的時間都可以獲得改善。」

本身有憂鬱症又染疫...家庭、學校支持同樣重要

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暨睡眠疾患中心主治醫師陳錫中表示,在臨床上照顧過一位新冠長者,染疫的主因是在醫院照顧小孩,「他本來生活壓力就很大,一開始在醫院治療時就出現譫妄、意識不清的狀況,後來醫療團隊將他新冠染疫的部分治癒,但整個人慢慢清醒後,因為先前照顧孩子的壓力本來就很大,加上染疫後覺得給家人帶來的困擾及生活上的困難等,慢慢出現憂鬱的症狀,人變得比較慢鈍、情緒低落、悲觀,以及睡眠障礙。」

陳錫中指出,染疫部分治療好後,醫院便開始啟動憂鬱的治療,「在照顧過程中也發現他跟一般的憂鬱症患者,在表現上其實是類似的,但我們知道憂鬱症是有多重原因,或許裡面有因為染疫造成的變化而影響到情緒,這位長輩染疫後的憂鬱症,(在服藥上)似乎對精神科的藥物副作用特別敏感。」

於是團隊也針對這位患者在藥物上做調整,「後來加上患者自己的努力和家人支持,這位患者康復後先前的副作用也就沒有再出現了。整體來說在治療上跟一般精神疾病的策略類似,但對於藥物的反應和副作用,可能需要在療程當中多加注意。」

陳錫中表示,治療新冠精神障礙患者需適度調整用藥劑量,並搭配其他行為治療。(圖片來源/台大醫院提供)

台大醫院副院長、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高淑芬也分享,曾治療一名境外移入年輕個案,原本就有在治療憂鬱症、恐慌症,「確診後憂鬱加重,對於整個住院過程,跟創傷後的症候群一樣非常害怕。」

高淑芬提到,治療過程中除了抗憂鬱藥物,或是協助患者認知、心理治療都是很需要的,「這個過程大概也需要讓他對這些疫情資訊的誤解,給予足夠的支持,以及家庭、學校的支持,和後來藥物加重劑量等,經過3、4個月後可以恢復到他原來的狀況。」高淑芬強調,藥物的治療是一部分,必要時也需要加重劑量,而心理、行為的治療,和家庭、學校的支持也都非常必要。

移工被貼標籤影響心理健康!醫教3招放鬆身心

陳宜明也提到,和陳錫中等人發表一篇「嚴重特殊性肺炎之精神醫學觀」研究,研究發現社會大眾在遭受到疫情衝擊時,會有健康不平等的狀況,疫情可能會對特定族群的心理健康影響比其他民眾更劇烈。

台大醫院精神科和One-Forty「社團法人台灣四十分之一移工教育文化協會」合作,探討看護工的睡眠狀況、心理健康、憂鬱的狀況,在疫情期間是否有更嚴重。陳宜明提到,目前研究都還在進行,初步發現這些看護移工普遍都感受到疫情期間他們的身分會被貼標籤,汙名化的情況滿顯著,但另一部分也發現政府在顧及一般民眾及外籍人士防疫資訊或物資,並沒有明顯的差距。

憂鬱、焦慮、認知功能缺損與感染所導致的神經發炎、神經傳導物質降低、及腦部因血栓造成的局部缺氧性傷害較相關。其中因發炎導致單胺類神經傳導物質缺損,個案可能發生憂鬱、無法感受快樂、負面思考、自殺意念等症狀。

陳錫中也強調,疫情期間讓身心放鬆的方法包括:

1. 調校「生理時鐘」:適時照光 

2. 增強「睡眠動力」:充分運動 

3. 降低「睡前警醒」:調息吐納

陳錫中表示,身體與精神的健康乃是互相影響的一體兩面,整合生理與心理的治療照護,才能妥善因應新冠肺炎帶給人類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