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身邊的人是「高哀傷風險者」嗎?諮商心理師:檢視4狀態避免惡化

心理

從去年新冠病毒肆虐台灣以來,台灣人民的生活樣貌已經全都變了,一股死亡威脅壟罩著全體人民。許多染疫者從發病到死亡的時間是如此快速。許多家庭瞬間夢碎,在完全來不及準備的狀況下痛失最愛。幾乎共同的遺憾是,我見不到他最後一面。許多遺族及倖存者的共同心聲是:「我好害怕明天又要醒來面對痛苦的一天」。

何謂高哀傷風險?

雖然對大多數人而言,親人離世的傷痛會隨著時間慢慢減少,但某些人的傷痛卻無法透過時間而減少,反而有延長及複雜化的傾向。有下列因素越多的人可能是高風險者:

死亡時的相關事件

1. 病人死亡的原因:是否是突然或意外死亡?以致心理毫無準備。

2. 病人死亡年紀:為幼年或是壯年,是否因著病人死亡而撼動家庭重心。

3. 病人死亡樣貌:死狀悽慘以及自殺通常對家屬的烙印較深。找不到屍體或死因成謎也會造成較深的遺憾。

(更多疫情心理相關新聞:疫情間親友過世、焦慮、憂鬱...情緒無法排解?醫:別輕忽「長期病態性哀傷」造成的傷害

哀傷者的個人狀態

1. 情感緊密與否:哀傷者與逝者的感情是如膠似漆?還是愛恨糾葛?或是相敬如冰?通常前兩者的痛苦指數會比第三種大。

2. 目前的身體、心理、社會反應:是否長達6個月以上都無法恢復正常作息,經常茶不思飯不想,夜裡失眠,常做惡夢,害怕醒來。或是常出現死亡念頭(想追隨病人而去),不敢看或聽到任何跟死亡相關的新聞或消息。幾乎天天被痛苦與思念吞噬,對於病人離開感到憤怒或自責。越來越不喜歡到人多的地方或被親朋好友關心近況。

3. 同時出現其他壓力源:頓失經濟來源,家中老的小的都要養,或是短期內經歷離婚、失業或退休事件。

4. 過去曾經歷痛苦的悲傷:尤其是短期內接二連三的經歷親人死亡或重大失落事件。

5. 童年時期曾經歷拋棄或虐待:此類人容易引發因死亡而感受到再度被拋棄的創傷經驗。

社會支持網絡不足

喪親者是否是無依無靠還是被社會家族排斥,抑或是有身心障礙的弱勢族群。弱勢的背景可能會加重其哀傷的複雜性。

若以上因素累積越多者其高哀傷風險就越大。若您認識的親友可能是高哀傷風險者,建議您立即主動關心並協助其找到相關醫療或心理輔導資源,切莫不聞不問,以免引發無法挽回的遺憾。若有相關疑問可致電本院安寧療護科悲傷輔導諮詢,諮詢電話02-27372181分機1338范心理師,亦或可接洽本院精神科門診諮詢。

原文作者為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安寧療護科諮商心理師 范文蔚,本文轉載自《北醫附醫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