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是台海備戰年 美智庫蘭德發布:美日同盟「六大新年新戰略」

兩岸國際

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基里諾(John Aquilino)、前任司令戴維森(Philip Davidson)以及美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Mark Milley)都相信,解放軍正在為不久的未來努力發展攻台能力。

一旦兩岸衝突爆發,除了台灣,首先受到考驗的就是美日同盟。儘管兩國未曾保證一定會出兵,從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近日談話,可知這個可能性至少要比過去來得高。

因此,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日本安全政策專家霍農(Jeffrey Hornung)在美國軍事刊物《War on the Rocks》提出美日同盟「六大新年新戰略」,向華府和東京提出具體備戰建議。

美國如何動員駐日美軍?

首先,美日必須建立「事前諮詢」體制。當中國發動侵略,而美國決定出兵衛台,勢必得盡快連絡並動員位於日本的美軍基地。

根據1960年簽署的《美日安保條約》第6條及其備忘錄,若美國欲將駐日美軍投入與日本防務無直接相關的軍事行動,必須事前諮詢日本政府。

因此,美日是否已建立相關流程,並確知如何實行?雙方由何人展開諮詢事務,誰應參與、誰又負責決策?整個過程會花多少時間?此外,有鑑於這對日本想必是重大政治問題,美日是否應設定決議時程?

霍農指出,美日絕對需要討論上述問題並達成共識。美國不能輕率假設,自己有需要時日本必定一口答應;日本也不能私下期待,事態緊急時美國會願意坐下來開起漫長的諮詢會議。

自衛隊如何具體支援美軍?

第二、美日應進一步確定日本的涉入程度,以及自衛隊會如何支援美軍。

2015年日本通過俗稱《安保法》等相關法案,解禁集體自衛權,二戰結束以來首次准許向海外派兵。

霍農說明,根據《安保法》規定,若衝突規模有限、日本領土未遭攻擊但對國安有重大影響,自衛隊會扮演「非戰鬥後援」角色。另一方面,若日本直接被攻擊──範圍包括在日美軍基地──或者東京認為日本面臨存亡威脅,自衛隊就可能動武,直接參與戰鬥。

霍農指出,美日很清楚自衛隊在《安保法》下的合法權限,不確定因素在於,合法權限下不同行動的差異,還有雙方對彼此意願的認知程度

情報、偵察和監視(ISR)、後勤支援、海空護衛、掃雷及布雷、攻勢或守勢防空、打擊潛艦和戰機、使用遠射飛彈,日本願意走到何種地步?自衛隊協作或直接負責那些任務?美國又希望日本參與到什麼程度?

霍農說明,如果戰事爆發後才在決定工作分配事宜,將使美日同盟開局就落於不利地位。

海空後勤網有破洞嗎?

第三、後勤是展開任何軍事行動的關鍵,美日必須事先考慮「反應、籌劃、前進與整合」(RSOI)的潛在挑戰。

一旦美國決心投入台海戰事,日本國內、美日之間將出現大量軍事及補給的移動、集結和部署,因此日本現在就得開始盤點自身後勤能力、潛在不足之處,以及可能需要什麼民間支援以填補缺口。

霍農列舉了多項需要考量的問題,例如,有鑑於台海戰爭將是一場空海戰,空運、海運容量是否足夠?是否處於備戰狀態?

運輸網絡的暢通,需要地方政府批准支援,日本中央政府是否曾與督府縣道官員進行相關討論?地方官員是否清楚自己的職責?

再者,民間企業是否有能力提供複雜的軍事物流服務?如果美軍和自衛隊都依靠相同幾家日企,運輸速度是否會被拖慢?

總而言之,霍農總結,美日需要審視現行相關協議是否足以支應戰時RSOI。

彈藥供應是否會斷鏈?

第四、是最直觀的彈藥供應問題。無論是遏止北京軍事行動,或是防衛日本,美日同盟是否擁有足夠精確導引彈藥(PGM)及不同射程的導彈,至關重要。

過去10年來,日本確實大幅提升軍備及相關支出,例如東京近日決定將12式反艦巡航導彈的射程從200公里擴大至900公里。然而,霍農指出,由於預算縮減,美軍之前投入的戰爭(如伊拉克、阿富汗、伊斯蘭國)所使用的武器又不適用台海衝突,美國恐面臨彈藥短缺。

此外,產量也是一個問題。短期來說美軍可靠囤貨應付,然長期而言,美日還是得建立足夠的生產線,同時確保彈藥儲存在美軍及自衛隊可及時取得的地方。

防禦設施是否能撐住中國攻擊?

第五、儘管「消極防禦」經常遭到忽略,但它是維持美日同盟運作的關鍵,絕對需要認真看待。

美日同盟現行的消極防禦能力是否足以抵擋中國攻擊?霍農表示,美日應該從自問這個問題開始,檢視他們是否已充分加固防禦設施,如空軍基地、彈藥庫、燃料管線、停機棚和掩體。

美日必須盤點替代設施,畢竟當主要設施因首波攻擊暫時無法運作,它們必須派上用場。同時,兩國應檢查衛星、雷達等通訊設備的韌性(resiliency),並確保多種通訊途徑,而偽裝、隱蔽和欺敵等能妨礙敵方軍事行動的能力也是不可少的。

如何協助台灣平民撤至日本?

最後一點則與台灣直接相關,那就是「非戰鬥人員後送作業」(NEO),即協助非戰鬥人員、非必要人員撤離至另一個國家,或指定的安全地點。

霍農指出,即便日本最後決定置身事外、不支持美軍,考慮到該國地理位置鄰近台灣,一旦台海衝突爆發,自衛隊有責任對台展開NEO,幫助在台平民轉移至日本。

然而NEO本就是非常艱鉅的任務,再加上台灣龐大人口,台灣NEO很可能會變成一場惡夢──因此,日本或美日同盟更需要制定NEO政策,例如自衛隊應如何護衛NEO行動、遭到中國攻擊時該如何回應?

另外,日本也應考量自身收容能力,日本社會對收容的意願如何?機場和港口是否足以負擔大量人口湧入?如何安頓這些人?這些都是必須提前思考的議題。

「擁有彼此」是美日最大優勢,但是…

霍農肯定,「擁有有能力的盟友」是美國、日本具備但中國缺乏的顯著優勢,然而,若想在戰爭中發揮這項優勢,和平時期就該做好準備,釐清應該事先安排的事務。

霍農建議,儘管已經有點晚了,美日同盟將上述六點當作2022年的「新年新希望」還不算太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