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後真能解封?洪子仁:「6項指標」評估台灣檢疫隔離天數能否縮短

新冠疫情

丹麥自2月1日起成為歐盟中第一個解除國內大多數防疫限制的國家,各國如美、英、法、瑞典及韓國也紛紛開始鬆綁,逐漸轉向與病毒共存的模式。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表示,因春節假期後病例數並未大增,且較年前減少24%,疫情趨於穩定可控,元宵節後將逐步鬆綁邊境。他也提到,估計最快在3月中放寬檢疫標準,入境檢疫天數從現行14天縮減為10天,且可採居檢一人一戶,商務人士也將重新開放入境,隔離條件比照縮短檢疫方案。

國內對於「清零」或「與病毒共存」一直有不同聲浪。前立委沈富雄日前也在臉書上發文表示,「這些國家敢如此膽大妄為,是因為他們已經確認Omicron無害,不足以影響人類正常生活,我稱之為『火燒山』模式,滿山通紅、火勢正猛,但因無害,無需等到火勢下來。相對於此,台灣正在進行中的是『捉匪諜』模式。」

究竟台灣應該走向「清零」或「與病毒共存」?元宵後真的能解封嗎?專家又是怎麼看目前的疫情走向?

(更多相關報導:中研院發表Omicron次世代mRNA疫苗...值得期待嗎?施信如:還有3大困難需克服 )

清零或與病毒共存?洪子仁:應走獨有的「台灣模式」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接受《信傳媒》電訪時表示,「現在有2個觀念要先釐清,第一,現在Omicron在全世界的流行,已經有逐漸趨緩的趨勢;第二,很多國家經過這2年疫情的肆虐和疫苗覆蓋率的提高,整體對於新冠病毒的保護力有增加。在這個過程之中,要思考台灣是站什麼位置。」

洪子仁指出,台灣現在的位置是跟全世界走完全不同的方向,要有一個獨特性的做法和策略模式。他提到,在1月26日已最先提出「台灣模式」,「當時記者問我應該往左清零?還是往右與病毒共存?我說都不是,我們是在走一個台灣特有的防疫模式,這個模式就是清零往病毒共存的路上。」

他進一步解釋,「我們既不可能清零,像中國一樣堅壁清野,但現在也沒有條件與病毒共存,像歐美一樣放寬所有檢疫模式。因為台灣目前的狀況如果在這個時間點就讓Omicron向右走,讓它一下子進來的話,社區一爆發,可能會引發指數型的感染數量,造成50歲以上、連一劑疫苗都沒有打的族群,重症跟死亡的比例提高,從英國的實證來看確實是如此。」

洪子仁提到,「但台灣也不能走堅壁清野的路線,因為要做到那種程度所要付出的經濟跟民生代價,不是我們可以承擔的。」

擴大匡列採檢惹民怨?要趕上病毒傳播速度

洪子仁認為,目前台灣模式的內涵,就是要在現階段盡量減少感染人數。而不要產生社區大爆發,盡量減少感染人數的具體作法包括:

1. 現在若有人確診,要擴大匡列跟擴大採檢的範圍

2. 第3劑疫苗的追加

洪子仁表示,如果這樣的手段能讓台灣疫情守住,「守到國外疫情趨緩的時候,差不多是3月底,如果這樣我們能成功的話,我稱之為台灣模式。」

對於國外一直鬆綁,是否是因顧到經濟活動,或是習慣上的差異而朝向與病毒共存?

洪子仁認為不完全是這樣,「因為不管採取任何作為,最後就是要反應到所謂的健康指標,也就是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每百萬人有多少?我們看到與病毒共存的這些歐美國家,包含歐洲跟美國的一些國家,他們的死亡人數每百萬人還是明顯要比亞洲國家要來得高出很多,像美國都是每百萬分之2千多,但台灣是百萬分之35。」

他也認為走台灣模式,當然有其缺點,包括被擴大匡列和擴大採檢的人會造成不便,「可是會這樣做的原因是Omicron病毒的特性,來得急去得快、傳播速度很快,如果沒有擴大匡列會趕不上傳播的速度。但好處是台灣可以在這個過程中讓人民健康傷亡人數降到最低,犧牲很少部分人的不方便,讓2,300萬人民可以在如常生活中繼續前進。」

「6項指標」評估檢疫隔離天數能否縮短

洪子仁進一步提到,這次過年國內沒有升級警戒,在過年前很多人預測年後一定會大爆發,「但會不會大爆發要看推估的數據和模型,當時在算RT值只有1點多,代表一個人頂多只會傳播一個人,這樣怎麼會指數型爆發?再來是第3劑疫苗的追加,因為台灣很多人第2劑是去年10、11月打的,到現在都還在有效期間內,這些加起來,讓元宵後目前看起來疫情都還在可控的範圍內。」

至於評估邊境開放後對象及檢疫隔離天數是否能縮短?洪子仁也提出6項指標:

1.國外疫情發展

2.Covid-19病毒是否繼續變異

3.全球疫苗覆蓋率

4.台灣疫苗覆蓋率

5.台灣社區是否爆發大規模傳播

6.醫療院所量能是否被突破

他表示,上述指標將是未來台灣邊境開放對象從商務到團體旅遊、個人旅遊,檢疫隔離天數是否能從14降至10天、7天、5天、3天最後免隔離的重要關鍵。「前3項是屬於不可控、外部指標,可以當參考,後3項是可控的內部指標,這才是真正判斷的依據。」

洪子仁說明,第1項國外疫情如果趨緩了,入境台灣的人被感染的機率也會降低;第2項新冠病毒當然有可能繼續變異,但目前還沒產生出有意義的變異;第3項全球疫苗覆蓋率,是否可能在今年7月前達成世界衛生組織強調的,2劑疫苗要在7成以上,如果全球可以達標,台灣當然更有本錢放寬隔離檢疫條件。

第4項台灣疫苗覆蓋率,洪子仁表示,目前台灣1劑疫苗覆蓋率約8成多、2劑7成,「但如何讓50歲以上沒有打疫苗的這群人數降到最低,這是台灣應該要關注的重大指標,因為從英國看到的真實情況是,年紀越大、有打疫苗組跟沒打疫苗組的致死率,可以差到10倍以上,我們應該著重在這個族群2劑疫苗覆蓋率,要到9成甚至9成5以上,可能才是將來能跟病毒共存的本錢。」

與病毒共存就是不要衝破醫療量能

第5項台灣社區是否爆發大規模傳播,洪子仁表示,可以看3月放寬檢疫標準的1個月後,社區是否有大規模傳播的情況,「如果沒有,10天就可以變為7天,再繼續執行一個月若也沒有大爆發,7天就能變為5天。」

最後一項,醫療院所是否有因為降低隔離檢疫天數,而造成醫療量能被突破,洪子仁認為染疫重症人數不能爆量衝破醫療量能,而造成醫療崩潰,他強調這也是SARS疫情以來,政府面對疫情時在防疫上獨有的「台灣模式」,與病毒共存的定義就是不要衝破醫療量能,也是最重要的指標。

「根據這6項比較科學的數據,將是未來台灣邊境開放對象以及天數可以判斷的指標。」洪子仁表示,台灣進入到疫情的最後一哩路,「台灣模式的防疫能否成功,我覺得這個過程比較缺乏的是透過數字導入,去做精準防疫這件事,我們應該要根據科學與證據、指標,再加上經濟民生政治總體去判斷,加總後做出最後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