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調整藥品、慢箋等部分負擔尚無共識...卡在哪?專家怎麼看?

醫療政策

全民健保上路27年,為強化健保財務狀況,健保部分負擔也跟著調漲,健保會上月25日討論5大配套措施,經4小時的會議討論後雖確認其方向對,但針對細節沒有共識,全案提交衛福部裁決,當中僅「廢止旅外國人停復保」和「調高投保金額」2案較有共識。

根據健保署提案內容資料顯示,依據全民健康保險法第43條及其施行細則第61條,調整急診部分負擔(含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新增門診檢查(驗)部分負擔,以及調整部分負擔。

藥品調整部分負擔(含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是以比率20%收取,並訂定上限200元、300元,⼀般藥品100元以下基層診所、地區醫院免收,101元以上比率20%、上限200元,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比率20%、上限300元;慢箋第1次調劑(同⼀般藥品)跟一般藥品的收費方式一樣。而慢箋第2次以後調劑,基層診所、地區醫院藥品費用不論在100元以上或以下都免收,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收基本定額100元,是採比率20%以定額計收,藥品費用每增加50元、部分負擔增加10元,推動醫藥分業至社區藥局則是免收。

針對門診藥品、檢驗檢查及各醫療院所慢性病處方箋部分負擔調整尚無共識,最大問題點卡在哪?有哪些利弊?分級醫療問題是否得到改善?

(更多相關新聞:健保會擬5大改革救虧損》旅外國人停復保恐廢止、輕症跑大醫院最高收800元 )

藥品、慢箋部分負擔調整尚無共識...卡在哪?

針對目前討論的方向,健保會委員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部分負擔不是分級醫療政策目標,加上領有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的民眾多是弱勢,應避免造成就醫階級化,並應針對特定高齡、弱勢族群進行資料分析,以免加重負擔。

對此,台灣藥品行銷管理協會發言人、藥師沈采穎接受《信傳媒》電訪時指出,「當初健保法第43條保險對象應自行負擔門診或急診費用之20%,居家照護醫療費用之5%,但不經轉診,於地區醫院、區域醫院、醫學中心門診就醫者,應分別負擔其30%、40%及50%,是有經過專家學者的討論拍版定案的。」

而針對門診藥品、檢驗檢查及各醫療院所慢性病處方箋部分負擔調整目前尚無共識,卡關的最大問題點在哪?

沈采穎認為,最大問題就是專業給付過低、以藥養醫,「有些甚至利潤高達8成!台灣一些大醫院,一顆健保價10元的藥,跟廠商議價可能一顆1-2元,變成是醫院收入很大的來源,政府沒有解決藥價差的問題。再來是分級醫療制的精神,沒有所謂齊頭式的平等,政府一直說要分級醫療,但做出的政策就是沒辦法分級醫療。」

藥師直言:藥價差、利益、議價空間都太大

藥品部分負擔(含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將收取20%費用,並訂定上限新台幣300元,各級醫院希望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基層診所及藥局收費應一視同仁,對此沈采穎則認為,重點是要讓醫院藥師的人力用在重症、住院的病人。

「現在臨床藥師也滿多的,還是要依照健保法分級醫療,包含領藥的部分也應該這樣做。但遭到反彈就是因為以藥養醫,因為收這200、300元是從健保給付的藥費裡面去扣,這200、300元不是給醫院賺。」沈采穎直言,「藥價差、利益、議價空間都太大,所以會遭到反對。」

她強調,「健保署推分級醫療至今已近4年了,還是成效不彰,因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台灣的健保還是都用在輕症,檢驗費用持續成長。醫院還是以『藥』及『檢驗』養醫,受害的還是民眾,獲利的是財團,有吵的小孩有糖吃。」

健保署推分級醫療至今已近4年,藥師認為健保還是用在輕症,導致檢驗費用也持續成長。(攝影/陳稚華)

指示藥該不該給付?

而指示藥(指藥性溫和,不需要醫師處方,但須由醫師、藥師指示使用的風險性較處方藥低,須有醫師或藥師等依症狀評估及指示後才可購買。如多數胃腸用藥、綜合感冒藥等)健保法也有明文規定不給付,台灣的健保仍以輕症給付近7成為主...這個問題該如何解?

「這與其他國家保險制度全然迴異!政府永遠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台灣的健保是以醫院為中心,而非以病人為中心。」沈采穎舉例,在美國有調查報告指出,若花1美元用在指示藥,保險可以省6-7元,「其實在台灣也差不多,像普拿疼雖然比較貴,一盒要150、160元,去看醫生掛號費可能就要200元,加上診療費、藥費,整個下來可能就要5、600元,所以指示藥的不給付一定要快速去進行。」

除了指示藥不給付措施的執行速度太慢,沈采穎還指出另一個問題,「就是藥證,應該所有的維他命、營養製劑這類都應該取消給付,民眾對自己的健康也要負部份的責任。」她表示,醫師今天要民眾按時吃藥、飲食控制,民眾都不做也要為自己負責,「(調整)部分負擔除了可以讓健保走得更長遠之外,讓民眾自己更會去照顧身體、減少健保資源的花費。」

(更多相關新聞:安寧病房現場》罹癌男告白「我在等起死回生的機會...但想把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 )

政府應從小學開始教育民眾用藥、衛教知識

沈采穎強調,診療費應該增加,才能做到分級醫療制度,「慢箋領藥在社區跟基層免部分負擔,這也是一個分級醫療。沒有一個國家是完全免費的,這部分政府真的要好好思考,不能有吵的就有糖吃。」

她也提到,其實民眾的用藥、衛教知識應該從小教育,「日本從小學就開始教育用藥知識、家裡要有一些常備藥,台灣民眾太依賴醫生,頭痛也去看。但以這次打疫苗來看,出現發燒等等副作用民眾會到藥局買藥,不會因此跑到診所或醫院看病,這就是衛教,如果今天打疫苗有不良反應的人全部跑到醫院或診所看病,醫療體系就要癱瘓了。」

她認為,由這件事情來看,民眾的教育是可以養成的,「但政府還要再努力,教育部跟衛福部要合作讓民眾從小教育,小朋友如果有在教育,他們回家也會跟阿公阿嬤說,就會有反向教育的功能,不然之後永遠都在討論健保要倒的議題。」

沈采穎強調,合理的專業給付才能避免以藥或檢驗養醫,造成藥費及檢驗費用的持續攀升,「每年一小砍2年一大砍,只是讓更多的外國廠商的藥退出台灣市場而已!」她也呼籲民眾,為了健保永續經營,加上人口高齡化,真的要把醫療資源用在重症,「眼前付一些小錢,這是保險的概念,如果政府是要做社會福利乾脆就大家都免費,這個要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