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東向成企業熱門話題 林佳龍:美國印太戰略、地緣政治轉變 台灣千載難逢的時機

產業脈動

疫情改變全球經濟運作模式,因應全球供應鏈重組調整,不同於過去大家熟悉的「新南向」議題,近期「新東向」也成為企業布局的討論重點。

「台灣全球化的新東向戰略」年度論壇於今(11)日登場,主辦單位包括新東向全球產學研聯盟、數位治理協會、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台灣上市櫃公司協會、財團法人台灣智庫,也同步發表《2022新東向戰略白皮書》,多位產官學界人士熱烈參與。會中也發表「2022新東向白皮書」,希望藉由探討台灣全球化的新東向戰略,鏈結台美產學合作具體方案,強化台灣在全球經濟的關鍵地位。

徐佳菁:新東向重點:台灣產學優勢與台商對接

「2022 新東向白皮書」由ESG世界公民數位治理基金會董事長陳春山以及董事陳孝昌共同發表,與會貴賓包括臺灣智庫共同創辦人、無任所大使林佳龍、僑委會副委員長徐佳青、經濟部政務次長陳正祺、崇越集團董事長郭智輝等,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也特別以錄影致詞方式共襄盛舉。

無任所大使、台灣智庫共同創辦人林佳龍指出,在全球化大棋盤的改變下,美國印太戰略及地緣政治的轉變,台灣的時機可說是千載難逢。只不過林佳龍在發表完講話後便離開論壇,並未多做停留。

僑委會副委員長徐佳青表示,過去20年來,有兩本書受到世界矚目,一是《世界是平的》,另一是《中國,出租中》,顯見世界經貿情勢變化。

徐佳青也進一步說明,在新東向的過程中,如何將台灣產學研發機構優勢,與全球台商優勢對接相當關鍵。她也提到,台灣要做高階製造,不僅要有很強的研發中心,人才的培育是根本,因此僑委會將加強人才的倍增計畫,也將從新南向的國家培育更多中高階人才,挹注海外臺商及國內產業界的需求。

台灣人均GDP達到3萬美元,需要新台灣戰略

奈微光創辦人陳孝昌指出,2021年台灣人均GDP達到3萬美元,需要新台灣戰略,經貿趨勢有利台灣發展,但在基期已高下,下個增長點在哪?全球抗暖化、疫情新常態與美中對峙戰是三大關注情勢,也帶來三大經貿趨勢包括碳中和、智能化、鏈重組。

全球新東向三步驟,一是美國供應鏈接軌,美國再工業化與美國基建,二是人才與技術接軌,大學深化合作,三是資本市場接軌,包括交易所、投融行,借鏡以色列與新加坡經驗。

讓大學生成為台灣企業發展國際化的重要場域

崇越集團董事長郭智輝表示,以前南向不成功,關鍵是因為溝通,西進是因為語言相同,所以大家都搶進,現在成本高漲後,企業想轉移到東南亞,但憑企業力量與政府溝通是很困難的,政府應該要在東南亞設立台灣工業區。(更多文章閱讀:「一起吃土!」每樣東西都變貴了  為什麼萬物皆漲?

另一個大問題是人才,台灣雖有五缺,但若有足夠人才可解決很多問題,現在少子化是最明顯的問題,他建議應讓大學生成為台灣企業發展國際化的重要場域。

論壇中提及人才培育與供應平台策略上台灣已有新南向國家人才培育策略規劃推動平臺,以推動臺灣連結( Taiwan Connection)計畫,促成雙邊高等教育機構聯盟進行雙向交流,新東向也可依循此模式,並做雙向結合,打造出新東向x新南向國際人才培育與供應平台策略。

建議從智庫、大學開始,提出人類的文明未來設計,藉由與東南亞和美國各大學、智庫產學合作,主張台灣、東南亞及美國等共同為人類未來文明、現在文明危機(氣候變遷、國際衛生等),提出務實解決方案。並在台、東南亞及美大學進行ESG 世界公民論壇,同時帶動台灣產業轉型升級。

台灣廠商可望受惠美振興方案

至於在台美貿易方面,台灣有著卓越且深厚的科技實力,而美國總統拜登維持上任後,對內也展開一連串擴張財政政策,繼通過1.9兆美元的紓困案,緊接著以「重建美好未來」為主軸,將祭出3至4兆美元的振興方案,鎖定基礎建設、綠色能源與半導體產業,藉以維繫經濟成長動能與強化高科技實力,台灣相關產業與廠商可望受惠此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