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後遺症不一定比Delta輕微》施信如解析:造成「長新冠」的7大機轉因素

新冠肺炎

本土疫情持續延燒,國內確診人數不斷增加,無論國內外的研究都顯示,感染新冠肺炎恐出現Long Covid(長新冠)導致的各種後遺症,都可能對人體造成不小的損害。

根據美國CDC在5月24日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新冠肺炎康復的成年人,從18-64歲中,每5人就有1人會出現長新冠,若是65歲以上的成年人,每4人就有1人會出現後遺症,最常出現的是呼吸道症狀,以及肌肉骨骼的痠痛,再加上粒線體功能變差,導致慢性疲倦。

美國CDC也指出,患有新冠後遺症的人可能會出現多種症狀,這些症狀在感染後可持續超過4週甚至數月,有時症狀甚至會消失或再次出現。而新冠後遺症可能對每個人的影響都不一樣,可能會在不同時間內出現不同類型和不同組合的症狀。大多數患者的症狀隨時間緩慢改善,但對一些人來說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甚至有時可能導致殘疾。

為什麼會有後遺症的產生?感染Omicron的後遺症會比Delta輕微嗎?出現後遺症該怎麼治療?

(更多新聞:6月起邊境鬆綁》台灣準備好了嗎?詹長權:邊境應該兼顧人權有步驟的開放 )

感染Omicron和Delta,哪個後遺症較嚴重?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先指出,這兩年來大家開始發現有Long Covid的現象,「不論是之前的Alpha、Beta、Gamma這些病毒株都有,本來感染過後身體就會比較弱,WHO也有正式的定義,就是症狀超過18天,有的甚至3個月後、6個月後還沒消失,後來在醫學上的證據顯示Long Covid這件事真的存在。」

施信如提到,剛開始大家認為Omicron比較輕症,所以引起的後遺症應該也會比較輕微,「比例上還沒統計出來,因為是哪次引起的(後遺症)也很難講,但因為Omicron的感染人數多了,所以Long Covid的人也多了。很明顯的一個證據是,Omicron也一樣會有Long Covid的影響。」

她指出,之前很多人認為不用擔心Omicron,「這個說法是不對的觀念,的確也沒有那麼可怕了,但還是要小心。」施信如認為不管Omicron或Delta都會有Long Covid,症狀嚴重與否則要看機轉反應,「一旦同一個人得到了Omicron和Delta,哪個病毒株造成的Long Covid比例比較低這也不一定。」

造成「長新冠」的7大機轉因素

施信如進一步分享參與的國際合作研究計畫中,研究造成Long Covid的7大機轉因素:

1. 女性得到Long Covid的比例多於男性

施信如表示一般來講是如此,另外從機轉來推測的話,女性的自體免疫毛病也會比男性多一些。

2. 年紀越大的越容易有Long Covid,尤其是超過70歲以上比例更多

3. 剛開始感染新冠時,症狀比較多樣的較易有Long Covid

施信如指出,「比如說如果一開始只有咳嗽、喉嚨痛、鼻子癢,通常比較不會有Long Covid;如果比較嚴重,可能跟其他器官受到干擾有關,比如說腸胃道,這樣感染Delta後有Long Covid的機率就不一定大於Omicron,在機制上不會是這樣。」

4. 遇到的病毒量跟打疫苗的狀況

施信如表示這部分她和團隊做的研究較多,「當你剛開始接觸到的病毒量比較高的時候、疫苗又打得比較久,或是像2劑AZ再配其他疫苗,就會比較弱一點,然後又施打超過6個月,身體保護性抗體不夠對抗遇到的病毒量,這時候Long Covid的機率也會比較高,因為它還是可能影響到腸胃道,或是症狀不舒服的時間比較久後,免疫力其實有被去平衡。」

她解釋,人體的免疫系統本就有平衡機制,「若是遇到外面來的病原體時(免疫力)會高起來,這個病原體被清除後就慢慢下來,但如果這個過程拖比較久,這個免疫的平衡就會變慢,甚至有些人不太能夠平衡回來。」

5. 自體免疫

施信如指出,「有一種自體免疫的人較易有Long Covid,是因為自體免疫在體內不平衡,感染Covid後就算病毒已經走了,但身體裡面對抗自己的抗體還在,就會產生不舒服、長期疲倦,因為免疫力還在反應中,且這些自體免疫抗體也可能攻擊到其他器官,進而導致不舒服。」

6. 鼻咽癌(EB)病毒感染

施信如指出,在東南亞地區幾乎佔90%以上大家都感染過鼻咽癌(EB)病毒,「有研究發現感染Covid後,EB病毒被活化起來的機率又增加,意思是Covid這個病毒已經被清掉了,大部分的EB病毒不一定會引起癌症,可是被重新活化後身體當然會有症狀,會攻擊咽喉或讓淋巴腫大。」

7. 腸胃道的免疫力失去平衡

「這次BA.2引起比較多腸胃道症狀,有腸胃道症狀的人很明顯整個腸胃道的免疫力都被去平衡了。」施信如解釋,腸胃道的免疫力相當重要,會影響到身體很多疾病,包括腦部、肺部,「如果腸胃道不好的時候,很多器官的功能也會不好,Covid顯然會引起腸胃道症狀,因為Covid在腸胃道也有它的受體,包括對表皮細胞的破壞,或是對免疫力的去平衡。」

她表示,目前來講這7大項都有可能引起Long Covid,「沒有一個證據顯示Omicron的後遺症會低於其他變種病毒株,只是因為有些實驗證據顯示Omicron主要在上呼吸道,引起肺炎的機率比之前的變種病毒都來得低,但因為Omicron的症狀比較輕所以不會引起Long Covid,這個觀念是不對的。」

問到普通流感或感冒,會對新冠肺炎產生免疫力嗎?

施信如表示沒辦法,「除非是很類似的,比如說得過SARS-CoV-1,得到SARS-CoV-2的時候症狀會減輕,但還是會被感染,其他冠狀病毒會不會減輕症狀更不知道了,雖然都叫冠狀病毒還是差很多,如果是流感更沒有道理可以防新冠,完全是不一樣的病毒。」

(延伸閱讀:人物專訪1》領長庚團隊找到國內半數病毒株!施信如:新冠病毒比SARS還難控制 )

兒童、青少年打疫苗,能預防長新冠嗎?

另外,根據倫敦大學學院與英國公共衛生學院的調查,確診新冠肺炎15週後,2-14%的青少年仍感到疲勞、呼吸短促和持續頭痛。究竟兒童青少年打疫苗能預防Long Covid嗎?

施信如指出,「青少年比年長者得重症的比例當然低很多,但一旦得了以後也是會有Long Covid。英國一項研究指出,如果疫苗打完2週後才碰到病毒,也就是抗體有起來再碰到病毒的話,比沒有打過疫苗的人,(Long Covid機率)低了41%左右,所以現在學術界會認為疫苗也可以預防Long Covid的產生。」她解釋,如果抗體量足的話,就比較會對抗剛進來的病毒量,「剛進來的病毒量如果被對抗,病毒量就低了,病毒量低的時候引起Long Covid的比例就低。」

許多家長猶豫是否要讓孩子打新冠疫苗,施信如指出,目前學術界認為疫苗也能預防Long Covid的產生。(圖片來源/photoAC)

至於出現後遺症該怎麼辦?

施信如強調這部分的研究非常重要,「我們要知道原因才能治療或預防,針對不同機轉要預防或治療的方式也不同。」她舉例,若是腸胃道的免疫力失去平衡,也許有一些益生菌可以幫助,「但要哪類益生菌還不知道,不能亂吃;如果是鼻咽癌病毒再被活化,就用抗病毒藥物來抑制EB病毒;如果是自體免疫產生一些抗體,我們就要用治療自體免疫的方法。」

施信如表示,醫師在面對一個有Long Covid的病人,要更了解他的狀況,「或是透過一些檢測像是測自體免疫的抗體、EB病毒是否活化,或是測腸胃道的免疫力是否失衡,這些都是可以知道後再來判斷。」

而預防的部分,施信如強調打疫苗還是有幫助,再來戴口罩跟勤洗手還是不能少的重要防疫作為,「因為這會減輕碰到的病毒量,只要碰到的病毒量比較少,Long Ccovid的機率就會比較低。」她也提醒民眾,千萬不要認為打了3劑疫苗再感染一次,就會獲得無敵星星,這是錯誤的觀念。